饮水思念掘井人

2018.07.25 00:00

饮水思念掘井人[1]

——缅怀新技术专业的奠基人蒋南翔校长

凌端骥

[1998作者按语] 122cc太阳集成游戏从建立专业至今已42年,而作为一个系则度过了四十个春天。

十年前,在送别我们敬爱的蒋南翔校长不久,我们庆祝了我们系的三十年。为了悼念我们系的真正缔造者——蒋校长,并纪念建系、建专业的难忘历程,我以“饮水思念掘井人”为题,写了一篇短文,收编在1990年出版的蒋南翔纪念文集之中。

今天在编纂系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的时候,我建议收纳这篇短文,再次表达我们对蒋校长的崇敬和怀念,并作为系史的见证。

祝愿我们系沿着四十年胜利的足迹,为加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为振兴中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988年9月25日122cc太阳集成游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庆祝了建系的三十周年。来自四面八方的五百多名校友欢聚一堂共同回忆了这个系和它的前身——122cc太阳集成游戏自动控制系走过的三十年历程。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最使我们怀念和衷心感激的是我们的老校长——蒋南翔同志。他是新中国第一批新技术专业的奠基人。

建立新中国第一批新技术专业

1955年正当全国人民忙于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蒋南翔同志就已根据中央的部署在清华主持建立我国第一批面向尖端工业的新技术专业。

1956年春,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会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着手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就在这时南翔同志为首的校科技领导小组(包括陈舜瑶、何东昌等同志)又决定在清华建立我国第一个计算机专业和半导体专业,都设在当时的无线电工程系,我被指定负责创建计算机专业。

回想当时,我们的国家刚刚走出战火,开始基础工业的建设,而清华则刚刚经过院系调整,理科院系已调整出去,工科专业正进行改革,各方面的基础都相当薄弱,任务又十分繁重。在这种情况厂,一年内决定同时筹建十几个反映当代世界最新科技水平与方向的专业,这是一个多么大胆的决策。南翔同志正是以他对世界科技动向的卓越洞悉,对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和对我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深刻理解与信任作出了这一战略决策,表现了非凡的远见和胆识。近年来,每当国外科学家来访了解到我们早在1955年到1956年就已着手建设计算机、半导体以及原子能方面的高科技专业,无不为之惊讶与钦佩。

南翔同志不仅为建设我国第一批新技术专业拍了板,奠了基,而且在这批专业建设的关键时刻都给了我们十分亲切的关怀、具体又及时的指导与支持。

确定专业和系的方向

筹建新专业,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寻找模式和确定方向。当时我们能借鉴的主要是苏联的经验,因此就通过正在苏联攻读副博士的本校教师金兰和吴麒分别搜集莫斯科莫洛托夫动力学院及列宁格勒加里宁多科性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资料。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的这个专业(他们叫作“数学计算仪器与装置”专业)是保密的,经吴麒同志交涉,该院院长同意将该专业教学计划遥转蒋南翔校长。我从南翔同志的秘书邵斌同志处拿到这份计划。经研究,发现他们的计算机专业是为喷气技术服务的,与自动控制专业(他们叫作:自动学远动学专业)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于是就去报告请示南翔同志。他向我说明了中央关于发展我国尖端科学技术的部署,要求我们把专业目标对准国家重点尖端工业和科研部门的需要,主动去配合国家这方面的部署。为此他决定把计算机专业同自动控制专业调在一起,放到电机工程系,由钟士模同志统一领导,为下一步正式建立自动控制系作准备。南翔同志的上述指导性意见,就成为自动控制系的建系方针。正因为我们遵循这一方针,把我们的一切同祖国的命运和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才有了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无穷动力,并在各方面得到国家的支持,短短几年内从十几个人发展到教工逾百、学生近干的大系。

南翔同志不仅为我们指明了航向,还亲自为我们同尖端工业部门的合作开辟途径。

1957年初,尖端工业的科研部门负责人林爽同志来清华会见南翔同志,建议同清华合作。钟士模同志和我参加了会谈。事后钱学森同志同蒋南翔校长签署了合作协议,确定清华的自动控制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同他们配合,为他们培养人才,并派骨干教师参加他们的工作。钟士模教授遂即率金兰、章燕申等同志每周三次去参加研究工作。

不久,由于外来的干预上述合作关系受阻。南翔同志报请教育部杨秀峰部长向聂荣臻副总理报告了有关情况。在聂副总理亲自批示下,1958年6月自动控制系的专业方向得以进一步的确认。同年9月为满足尖端工业的急需,保质保量,快出人才,中央决定从全国十所高等院抽调287名四、五年级学生,到清华自动控制系对口培养。这批学生在1960年到1962年陆续毕业,投身祖国尖端工业建设,成为我国尖端的第一批技术骨干。

建立实验室和校办工厂

1958年南翔同志提出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口号,这对于新技术专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当时参加筹建的教师平均年龄不足25岁,而且都是由老专业转行过来的,从未学过计算机专业课程,更没有在计算机上工作过。虽然拿到了苏联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但大都没有参考教材。而且那时苏联的计算机专业偏重机电式(或电子式)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的比重较小。再者,他们只把计算机当作数学计算仪器而不是软硬相结合的系统。因此,要真正掌握这门技术就决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必须把教学同科研、生产结合起来,在研究设计和制造计算机的过程中锻炼成长。在南翔同志提出的“三结合”的号召下,我们不顾苏联专家的异议,决定自力更生研制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我们的这一决定当即得到南翔同志的支持,列为1959年全校第十一项重点科研项目(代号:911),后来这一项逐年升级,越居第三项重点任务。

为了实现“三结合”就要建立实验室和小型工厂。南翔同志将此称为“建设三结合基地”。当时我们遇到的一大困难是缺少技术工人。在南翔同志的积极争取和国防科委及部队领导同志的支持下,于1958年和1959年从部队分配来一批技术兵种的复员战士,他们在当时清华新专业实验室和试制、生产基地的建设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号召全校普及与发展计算机技术

1960年,南翔同志担任了教育部副部长,他的主要精力已不能专注清华,但对清华的一切尤其是新技术专业仍然关怀备至。有时他在新林院操场跑步碰到我,总要问起计算机专业和整个自动控制系的情况,鼓励我们把专业办好。他认为发展计算机技术应成为清华的特点和优势。1964年3月我校研制的"911计算机”投入运行,65年1月开始研制第二代(全晶体管化)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代号:112)。65年5月,南翔同志在第二教室楼会议室召开校系和部分教研室的干部会,作了长篇讲话,动员全校各系、各专业把普及与发展计算机技术作为自己的任务。他说:“军事上取胜,要占领高地,科学上也是如此。当代科学技术上的高地有原子技术,喷气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清华的情况看,我们已经建起了一整套原子方面的专业。喷气技术国家另有安排,我们要配合,但不为主。我们应把发展计算机技术作为自己的特点。……办学校要有特点,航院以航空为特点,钢院以钢铁为特点,那么清华的特点是什么? 清华各系、各专业都应该掌握和应用计算技术,使它成为清华的特点。”就在那段时间南翔同志提出要在四川分校建设有相当规模的计算机研究与生产基地。还提出要加强无线电系的半导体专业,把它的方向对准计算机技术。不幸“十年浩劫”使南翔同志的设想无法实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科研队伍遭到严重的摧残,许多骨干在长时间内不能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工作。但是作为三十年的整个战斗历程来讲,南翔同志的卓越见解毕竟起着主导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国际环境下,计算机专业以至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更确切地说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在整个清华园得到空前的大发展。我校的微电子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自制的十六位微处理机及大容量静态存贮片,已成为全国研究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基地之一,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已在清华初步建成,我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生产技术(CIM)的研究试验基地也将在我校建起。我们学校开发的软件于1983年出口日本,日本报刊誉为:“高质量的中国软件首次进入日本”。现在美国、日本的一些著名制造商纷纷来我校定作高水平的软件……

安息吧!南翔同志,您的宿愿已初步实现,并将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实现。您对科学与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远见卓识,您的异乎寻常的深入实际和深人群众的领导作用和工作作风将始终鼓舞与引导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将您三十年多年奠基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简介]凌瑞骥,男,1930年生,祖籍安徽,教授。1948年入122cc太阳集成游戏电机系就读,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先后任校党委委员、电机系、自动控制系(122cc太阳集成游戏)党总支书记、精密仪器系分党委书记、122cc太阳集成游戏软件技术中心主任。

[1]1988年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前身)首任党总支书记撰写此文,曾登载30周年系庆小册子。1998年编纂系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的时候,作者建议收纳这篇短文并加按语。如今,我们编纂系庆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的时候,征得作者同意,再次收录此文并加了副标题,表达对蒋校长的崇敬和怀念,也是作为系史的重要见证。——编者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