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江河源自涓涓细流

2018.07.25 00:00

奔腾的江河源自涓涓细流

——忆建系前后的一些事

李三立

回忆,就像矿藏一样,不去挖掘,就永远埋藏在地下。如果挖掘出来,也许有用,有的也许会闪光。

如果说,中国计算机的发源地在122cc太阳集成游戏,而且是在目前的122cc太阳集成游戏幼儿园的一栋楼里;年轻的计算机学子也许会惊讶!但是,事实确实是这样的,我可以见证。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应该是从1953年开始。最早,是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中国应该搞计算机。然而,中国最早在1953年就从事于计算机实际研究的是三个人的小组:即122cc太阳集成游戏电机系的闵乃大教授(曾留学德国),夏培肃博士(曾留学英国)和122cc太阳集成游戏自己毕业的王传英。1954年吴几康从丹麦回国,作为第四人参加了该计算机研究小组。该研究小组是属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该研究所使用的办公楼就是现在122cc太阳集成游戏幼儿园的红色二层楼房。计算机研究小组在底层工作。以后,还有两位122cc太阳集成游戏毕业的人员参加了这个计算机研究小组。这6位就是在1956年的我国12年长期科研规划以前的计算机的实际研究人员。

1956年春,我国在周恩来总理、李富春副总理的关怀下,由聂荣臻副总理直接领导的国家科委负责,开始了我国12年科技发展的长期规划。在这个长期规划中,有四项是属于紧急发展项目:计算机、自动控制、半导体和航天技术(原子能是属于国防口的)。从此,中国的计算机不再是一个研究小组的事了,而成为国家要大搞的事业。各方面的组织工作,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都雷厉风行地动起来了。

在这个背景下,1956年8月组织找我谈话,通知我将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去做研究生。当时,我是无线电系电真空教研组的助教。在去苏联以前,我曾到数学研究所计算机研究小组去向老一辈学者讨教。当时,我去的就是现在清华园的幼儿园的这栋楼。该研究小组给了我一份研究报告,现在看来,是一个计算机技术的综述。包括串行机和并行机,存储器的种类,外部设备的种类等等。

当时,我校122cc太阳集成游戏的开创人和组织者凌瑞骥还告诉我,清华电机系有一位助教金兰在莫斯科莫洛托夫动力学院做研究生,正在准备学位答辩。希望我去苏联以后,去找金兰,请他回国以前,尽量多找一些苏联大学有关计算机教育培养计划和资料。我在1956年9月份到达苏联莫斯科以后,就到动力学院的研究生宿舍找到了金兰老师,向他转达了凌瑞骥老师的话,并告诉他,11月份将有一个中国计算机代表团到我们计算所来考察三个月,由于该代表团团长闵乃大教授是金兰在122cc太阳集成游戏就认识的,所以,这个代表团在苏联计算所三个月中的听课,都由金兰老师翻译。

在1956年我国长期科技规划以后,科技发展的情况大不一样。在计算机事业方面,我记得的有这些措施(我当时不过是毕业不久的小年轻,知道的很有限):

1.采取“先集中,后分散”的方针,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先把各部委、各单位的搞计算机的人员集中到中科院计算所,先大力准备搞一台到两台计算机,大家从中得到知识和经验以后,再分散到各自单位去带动本单位计算机工作的开展,其中,很重要的是“104计算机的研制”。104计算机实际上是仿制当时苏联科学院计算所的一台“БЭСМ”大型机,当时,这是苏联自己研制的很成功的计算机,其性能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同时,苏联科学院计算所派不同领域的专家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帮助104机的研制。

2.培养人才,派专家小组到苏联科学院去访问考察,派专家去苏联去实习,派研究生和本科生去苏联学习。同时,在中科院计算所举办讲座培训,在清华和北大举办全时培训班,57、58和59年都有培训班的毕业生,我们有时戏称为“黄浦一期、二期和三期”。北大的一期毕业生中有高庆师院士、沈绪榜院士等;清华56年进校、57年毕业的一期生,是从清华其他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三年级调来的,毕业生中留校的有王尔乾、胡道元、郑衍衡、王爱英和熊云高,石纯一是57年北大毕业后到清华的,王选院士是北大的三期生。

3.各大学建立计算机专业,如清华、北大等都开始筹备建立计算机专业,清华的计算机专业的正式成立是在1956年。

4.在各部门成立计算机研究所,如电子部的华北所、华东所和后来的应用所,航天部的5所,以及其他部门的研究所。

56年9月派往苏联做研究生,共五位,另外,派30名本科生到苏联学习,分别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各15人。1956年8月中旬通知我:从中国科学院派到苏联科学院计算所(全称为精密机械和计算技术研究所)去当研究生,没有学俄语,9月初就登上火车出发去苏联。派去的五位中,三人学硬件,两人学软件。其中,目前在世的有石钟慈院士,江明德教授和我。

1956年11月,中国派遣计算机高级代表团共十余人(包括翻译)去苏联科学院计算所(我就是在这所里学习)考察三个月。代表团成员中都是日后各技术领域的著名人士。代表团团长就是闵乃大教授,副团长是王正(曾任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秘书长是何绍宗(曾任陕西771所所长)。成员有吴几康(曾任计算所所长),夏培肃,范新弼,蒋士騛(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其中还有一位是122cc太阳集成游戏我系已故的周寿宪教授(45年毕业,1956年归国的留美博士)。

1957年春,张效祥带领13人到苏联科学院计算所实习,其成员中有金怡濂,杨芙清等等。经过一年实习,其他成员都回中国,张效祥和金怡濂延长半年后回国。后来,杨芙清又通过教育部在1958年再到莫斯科大学学习计算机。那时,在莫斯科大学进修的还有南京大学的徐家福。

回忆起1958年我们计算机专业成立前后的点点滴滴的事,我感叹万分。当时,中国计算机事业只是涓涓细流,参加的人员是屈指可数的;而现在已经是如同长江奔流,浩浩荡荡。但是,当时的一些优点和荣耀还是应该牢记在心,并不断发扬光大。例如, “先集中,后分散”的方针,大家不计名利,勤勤恳恳,一心为了祖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又如,发展计算机紧急项目时所采取的雷厉风行的措施。看到现在计算机事业的蓬勃发展的情况,我们最不能忘记的是当时这一切的领导者--聂荣臻元帅。没有他,也就没有今天科研单位的布局,就没有今天的成果。聂荣臻元帅对于科技事业的发展,包括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所作出贡献是不可磨灭,应流芳百世!

[作者简介]李三立,1935年出生,上海人,教授,工程院院士。1955年122cc太阳集成游戏无线电系毕业留校任教,1956年赴苏联留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并回122cc太阳集成游戏任教,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