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生产及其控制专业历史的回顾

2018.07.25 00:00

核能生产及其控制专业历史的回顾

冯元琨

伴随自动控制系的诞生,设置 “核能生产及其控制”专业

1958年秋,伴随自动控制系的诞生,设置了“核能生产及其控制”专业。该专业以核燃料生产、核反应堆等控制技术为主要方向。专业教研组代号为“570”。唐泽圣老师任教研组主任,教师队伍主要来源是抽调的年轻教师,加上留校任教应届毕业生(王儒评、李清泉、张昕中等),以及提前抽调高年级学生(解学书、张祥春、章兴律、王性仁、冯志一、李保祥等)。专业学生队伍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从全国各重点高等院校直接抽调高年级学生组成。专业教学科研的筹备工作,早在一年多前(自动学及远动学教研组成立时)就逐步开始:熟悉掌握核控制技术、完成毕业设计及研制核反应堆功率调节系统(曾在1958年暑期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展出)。

教学环节有序地建立,科研工作全方位展开

“核能生产及其控制”专业建立后,在教学上,课程建设迅速推进,从无到有,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开出全部专业课程及实验课(有些课程在国内第一次开出),包括:核反应堆控制、加速器控制、化学萃取后处理控制、测量技术等;全面落实并完成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各项专业教学环节。

科学研究工作也全方位铺展开,参加多项与核工业直接相关的重大项目,承担其中关键任务,例如,参加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调试建设的反应堆--清华“屏蔽实验反应堆”项目,承担了其中反应堆测量、保护、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行任务,并于1964年国庆节,控制系统自动启动一次运行成功;又如,参加重点国防科研任务-- “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项目,承担并完成了相关测量、控制系统……;还有,参加“加速器”项目,承担并完成加速器控制系统研制任务。

应社会需求,调整重组自动控制专业

从1958年起一直到1972年,除文革期间,工作受阻而中断外, “核能生产及其控制”专业师生为祖国核工业的发展积极开展各项教学和科研工作。连续多年培养大量国家发展尖端科学技术所急需的人才,先后共送出了10个班毕业生,共向核工业部、核研究院所及海军部队等单位输送约300余名熟悉核控制的技术干部,其中一些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由于对人才知识结构要求和工业发展政策的变化,要求培养技术基础深、专业范围宽、适应能力更强的技术人才。校系两级面临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重新调整。1972年,“核能生产及其控制”和“飞行器控制”、“控制理论”等多个与自动控制有关专业重组合并成专业范围更宽的“自动控制”专业。

1978年前后,校、系和专业再次面临调整重组,“自动控制”专业的教师队伍一分为三:张毓凯、张钹、林尧瑞等老师仍留在122cc太阳集成游戏,转向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应用方向;吴麒、冯元琨、郭尚来、解学书、郑大中等老师调到自动化系,成立”控制理论”教研组,从事相关工作;章燕申、高钟毓等老师调到精仪系“导航与控制”教研组。

[作者简介] 冯元琨,男,1933年生,江苏宜兴人,教授。1951年入电机系电五班就读,1954年提前抽调到电工学、电器教研组任教,1956年转“自动学及远动学”教研组,1958年归入新成立的自动控制系转 “核能生产及其控制”专业教研组,曾任教研组副主任、主任,1978年转自动化系”控制理论”教研组。现已退休。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