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教书,乐自讲堂来
--谈教书育人体会
吴文虎
1955年我幸运地踏进了清华园,从这个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开始了我的人生新旅途。光阴荏苒,50年过去了。回首我的学生生活和毕业后任教40余年的难忘岁月,深感选择进清华园,做清华人是我一生的幸事。
我出生在国难当头的北平,童年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度过的,饱尝过三座大山压榨下的困苦与艰辛。1949年解放了,天亮了,我才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感恩报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条基本原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和国也就不可能有我在清华读书深造和工作的50年。高中毕业时,强国之梦,让我选择报考了122cc太阳集成游戏,1958年同样是强国梦,让我服从组织分配,从电机工程系转到自动控制系学习尖端技术。1961年毕业之后,留校任教,从没有忘记自己对国家的承诺和身上的责任。
身在清华园,耳濡目染,特别是前辈师长们的身教言传,使我明白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刻内涵。第一流的大学,要有第一流的大师;第一流的工作,要有第一流的精神来支撑。我信奉这样的说法“是金子到哪儿都会闪光”。清华园应该是培育和锤炼英才的摇篮。这应该是我们老师肩上的责任。我们不是教书匠,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上课、带研究生,还是参加计算机的普及活动,我都给自己定了标准:要育人成材,成金。
怎样育人?我认为这涉及到教育的理念。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搞好教学就需要对教育对象的心理,认知规律,学习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作深入研究,我坚持向专家和有关杂志学习教育心理学,下功夫研究教学法,努力探索学科的内涵及其规律。2000年学校倡议名教授上讲台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系里安排我上“程序设计基础”课。尽管我已过64岁,且已有34年没有给本科生上过课了,但我还是欣然接受了任务,并向组织保证不辱使命。要教就要教好。经过调研与深入思考之后,我提出要把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上。可能有的人会说一门课就提这么高的目标,是不是太过了。我想学生在校短短几年,不过30多门课,每门课都不提,这个目标怎么实现?“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世界”,否则免谈创新。从清华看,教育要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其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备课阶段我调查了本校和一些外校的教法及教材,反复在想,我应该怎样上课?这门课在我之前的教法是以高级语言本身为脉络展开的,过于注重语句语法,没有突出基本概念、思路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将计算机学科的最根本的两个特征“构造性”和“能行性”反映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不好。因此,下定决心进行改革。我提出要强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大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力度,提出以强化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特别是对于新生,在他们踏进信息科学大门的时候,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将基础打在哪儿?这件事尤为重要。
我认为“干粮和猎枪”的比喻既形象又深刻。课程再多如果不具内涵,充其量不过是大袋干粮。近几年我总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给学生打下的基础应该是什么样的?过去的说法“有多大的基础盖多高的楼”,这是建筑学的概念。我想人非砖石,其基础不宜取建筑学的概念,应取生物学的概念。一颗孕育着生命的种子,从发芽到生长,在雨露、阳光、营养物质的滋养下,根系、枝干和树叶作为有机的整体在发展,长成为参天大树,决非堆砌而成。我想到,就个人发展的情况看,学知识学技能,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的同时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是最最重要的基础。在我们上具体课程的时候,通过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去体验去感悟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才是最重要的。
这几年我把教书育人和我所承担的精品课建设任务结合起来,总在考虑通过课程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科能力上,在思想方法上和行为规范上能够有所长进。在教学目标上我写了如下4条:(1)借助程序设计的知识载体,传授基本问题的求解过程和基本思路;(2)建立算法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3)从学科方法论上打基础,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课上课下结合业务教学做力所能及的思想工作。
比如在上第一堂课时我讲“清零”。这是针对绝大多数同学以当地最高分考入清华的现状,结合自身在清华50年的经验,给他们讲为什么进清华先要摘掉光环,从零开始的道理。继而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怎样才能学得主动的经验。针对计算机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告诉学生“你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而是动脑动手自己上机练会的”。
为了改变中国学生不敢发言,不愿提问题的现状,在课堂上鼓励发言,鼓励提问题,我说:“你站起来发言,如果打分,先打99分,那1分仅只是对或错,完善或不完善的问题”。谁站起来发言,我就让大家给他鼓掌。鼓励标新立异,发现学生有了创造性的程序设计思路或者一些与众不同的程序,我就请作者上讲台给全体展示。作风的培养是训练出来的,是习得的。我对同学们说:敬业精神是通过你上课听讲,做作业和上机编写程序等每一个环节来培养的,也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纸上谈兵是兵家大忌,不是清华的学风。行胜于言,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才能出真知卓见。告诉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是我们的导学要求。理性是创新的基础,不浮躁、不虚夸,求真务实是清华学风中最为重要的传家宝。在课堂上我多次说过:尽管我比你们大50岁,但我和你们在研究与讨论问题时是平等的。讲错了,讲得不好,你帮我纠正,我还要谢谢你。
我非常赞同张钹院士的说法,拿学生就要当作我们自己的孩子。教书育人不仅要考虑现在,还要顾及长远。一个“生物人”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一个职业人,成为既能生存又能发展的社会人,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溶入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三要素的整合是我们应该给学生打下的基础。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以为应该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求知和怎样健体”。
做人,诚信是第一位的,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有责任感是成才,成大才的源动力。2001年湖北有位老师将爱因斯坦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的演说“我的世界观”一文摘要寄给我,看过之后心里十分感慨。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对人类做出划时代的贡献,正是在于他的博大的胸怀。他说:“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全部幸福;其次是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以同样的力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仍在领受着的东西。”我想这与我们在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如出一辙。这种思想应该重新提倡。这样,我就在课上和课下,给我教过的学生讲爱因斯坦在演说中的基本思想: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用自己的努力来报偿社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不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取一种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追求善、美和真。伟大的科学家的话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
去年11月,学生会的干部找到我,希望我给学生鼓鼓劲,搞好纪念“一二·九”歌咏活动。我写道“人要有“精神”。纪念“一二·九”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辈学长的革命精神。作为清华人,我认为“一二·九”精神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最好诠释。我们今日的努力是为了祖国明日之辉煌。在我求学的年代,一句名言始终铭记在心:“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由于我校与圆明园毗邻,就更加不容易忘记过去。对于旧中国任列强宰割的惨痛,我们有过切身的感受,深知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绝非易事。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和平崛起,要万众一心奔小康,要在本世纪建成世界强国。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慨!生于斯长于斯的清华学子有了大展宏图的机遇,这又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豪迈!
教书育人是天职,是责任,是专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我爱教书,乐自讲堂来。站在讲台上,我感觉自己俨然是位艺术家。让学生们听明白了,对我来说是莫大的享受。
[作者简介] 吴文虎,男,1936年出生,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入电机系就读,1961年自动控制系毕业留校任教,直至2005年退休。曾任人机语音通讯实验室的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作为总教练和领队,曾多次带领中国队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好成绩。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一等奖"等诸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