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能力如何从怀疑到首肯
---记我国最早的软件出口项目
郑人杰
20世纪80年代初,我校计算中心通过当时的高等教育部购买了日本富士通公司生产的大型计算机M-150。在当时,这是件大事,无疑,它将是推动全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础设施。从此我校也和日本富士通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鉴于当时日本软件技术人员不足,他们打算借助于中国的软件技术力量开发一些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以图扩展M-150机的功能,并进一步满足该公司用户的需求。
对于日方的期待,我们能够胜任吗?回想当时“文革”结束不久,对外隔绝了十几年,我们的业务也荒废了十几年。对于能否成功,谁都没有十分的把握。但仔细分析起来,也并非完全没有条件。1981年双方就软件委托开发项目开始谈判,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认为,对日合作,我们绝不能屈从于他们“苛刻条件”,不能让他们压我们一头。比如要我们提供日语文本的文档,我们不能接受。最后双方争论的结果是我们只提供英语文档。现在看来,其实这并不是核心问题,如果把满足客户要求放在首位,也不必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不放。另一方面,我们能不能把项目做好,最后交出高质量的产品,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如果说要争口气,就应该集中力量,千万百计地搞好产品质量。如果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受到对方指责,甚至按合同规定必须承担赔偿责任,那就是大问题了。我们完全理解,初次合作,日方提出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技能和项目管理水平的考察和检验。正如负责校办企业项目的领导凌瑞骥同志所说,要把这个项目当成日方对我们的考试作业来完成。在他的鼓励下,在软件教研组主任林行良的支持下,我们项目组几位教师,我、蒋维杜、赵锦蓉和张素琴,决心克服困难、团结奋战、重视所有细节,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该项目名称为“FORTRAN程序动态特性分析”,是在M-150机上运行的FORTRAN程序测试支持工具。
项目从1982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工作进行期间,日方曾派软件专家来清华审查方案,他们对工作进度和设计方案均感满意,当即决定邀请我们在次年年初项目完成时赴日商讨验收问题,并酝酿下一步的合作。项目组几位教师在工作结束后如邀前往东京 1983年4月该项目顺利地通过了日方的严格验收。
此后不久,得知1983年7月30日日本最大报纸“读卖新闻”在头条位置发表了文章,报道说:富士通公司宣布,将在日本出售从中国进口的高水平电脑软件,并强调指出:“从122cc太阳集成游戏订购的这个软件经检验完全没有通常会出现的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包括程序的结构在内,水平是极高的”。“读卖新闻”评价说:“中国意外迅速地进入软件先进国的行列,在全世界也似将引起反响。”此后,国内的“参考消息”也于1983年8月10日对“读卖新闻”的文章作了转载。无疑,这个全国最早的软件出口项目成为来之不易的一场漂亮仗。从此,我们的技术实力得到了日方的充分肯定。并且,继之而来的项目逐个签约实施。例如:“FORTRAN程序静态特性分析”、“C语言编译系统”等等。从此开创了国内对日软件出口的新局面。
对于这个全国最早开展的软件出口项目的成功,刘达校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还给予了奖励。
[作者简介]郑人杰,男,1937年出生,山西人,教授。1955年入清华机械系,1958年转入工程力学数学系数0班就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1972年转入清华122cc太阳集成游戏任教,1990年调入122cc太阳集成游戏软件中心。曾任清华同方公司副总工程师,现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同方鼎新公司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