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 梁路宏 黎利[1]
1992年9月,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上海、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山东、江西、浙江、广西、四川、澳门等地的32名新生首聚清华园,组成了一个集体——122cc太阳集成游戏92级3班(计23班)。这个永远的计23班成员是: 陈世敏 赵志鹏 蒋博澜 卢国韬 傅澜 王希桢 梁路宏 林玮 杨澄 李健冰 刘波 张黎利 刘杉 林啸崴 丁音 裴亚民张小平 葛静 朱晓青 张剑 叶竞南 韩松 郑浩强 陶品 衷南 马国成 韩成 黎利 莫林峰 吴洁贞 周嫔 李烨生。他们的两任班主任是钱美英老师,徐伟平老师。
当时,这些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将成为今后生活、事业中最信赖、最亲切的伙伴。此后的5年中,计23班经历了各种喜乐哀愁,班内成员从陌生的同龄人变成了异姓兄弟姐妹。如今,回忆往事,点点滴滴尽在心头。
图1 1993年小学期打字课结束、军训前全班便装合影
(说明:1993年小学期,我们安排了打字训练,之后就是赴昌平防化学院集中军训。打字课考试结束后,全班同学合影留念,照相之后,立刻整理行装参加军训。)
成长——跨时代的计算机人
计23班这一代计算机人的成长,既传承了清华近百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积淀,又带有那个时代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深深烙印。
从1992年到1997年的五年,恰好是PC机从稀罕到普及的大发展时代。刚入学时,大部分同学没见过计算机。学校PC机很少,我们上机用的是计算中心的“宝贝”——DPS-8,每次上机都是一件大事情,必须穿工作服和换鞋。当时系里主管学生工作的杨士强老师曾风趣地形容计算机这个专业是“拖鞋、白大褂”。DPS-8的性能和现在的PC不能同日而语,人机交互能力也很弱,同学们需要上机前认真地把程序先写在作业本上,然后利用宝贵的机时(上机时间)进行录入、调试;操作界面更谈不上友好——班里曾经有一位同学一个机时编了“-1个程序”——他一不小心把以前完成的三个程序给删除了(界面没有操作提示),这个机时用完只重做了两个,2-3=-1。和现在.Net、Java普及相比,这样的学习方式看起来似乎效率低下,然而这种“前PC时代”的工作方式恰恰造就了我们这一批计算机人缜密的程序设计思路和严谨的工作习惯。
大二以后,PC机在中国走向普及,后来更有了多媒体、互联网。计23人经过清华的培养,不仅对计算机技术从陌生到精通,而且成为第一批跨入互联网创新时代的计算机人。可以说,正是在这种计算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这一代计算机人既接受了大型机时代严谨的“学院式”教育,又经历了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的洗礼,形成了专业上基础扎实、融会贯通,思想方法上勇于创新而又善于运用基本理论的特点。
奋进——有特色的优秀学风
计23班的学风既有时代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尊师重教、互帮互学、榜样带头、快乐学习。
尊师重教一直是计23班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早在大一时,我们就开展了“以我手拭去板上的尘,以我心沟通师生的心”为主题的基础文明建设。我们班每次课前和课间都有一位“值日”同学给辛勤教学的老师擦黑板;后来,不仅是“值日”的同学,其他同学也养成了主动为老师擦黑板的习惯;再后来,其他班级的同学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成为当时清华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正是这种深入人心的尊师重教风气,培养了我们尊重知识、尊重他人劳动的习惯,从思想观念上促使我们努力地学习。
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是计23学风的一个突出特点。“不让任何一位同学掉队”是我们班每个人心中的目标。来自澳门的吴洁贞同学,由于和内地语言的差异,起初听课有些困难。傅澜同学每次课后都主动把课上的内容给她再讲一遍,后来其他几位女生也加入进来。不到半年,吴洁贞不仅完全消除了语言上的障碍,学习成绩也大大提高。刘杉同学是运动员,繁重的训练、比赛任务影响了学习,张小平同学主动承担了“一帮一”的工作,帮助他补习功课。很快,刘杉同学不仅训练学习两不误,而且大四《编译原理》课考了一百分,是全年级一百五十多位同学中唯一的满分!大三以后,PC机在市场上出现,接近万元的价格在当时不啻于奢侈品。出于学习的需要,个别同学“入股”购置了PC机。虽然PC机当时是那样的精贵,但机主们从来都是慷慨地让大家共用,计算机的利用率更高了,学习风气更浓了,同学的感情更近了。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在计23班已经蔚然成风,正是这种学风创造了一个和谐的环境,让每一位计23人回忆起来都充满了自豪。
榜样带头也是计23学风的一个特色。清华不缺“牛人”,我们班也不例外,有公认的两位大牛——杨澄和陈世敏。大一时我们第一次做化学实验,杨澄做的结果和老师的不符,有些同学当时做的结果也不符,但为了早点儿走,就改了结果。杨澄坚持严格按程序认真做实验,不凑数,最后老师发现自己的结果不对,杨澄的才是对得。当时,杨澄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挑战权威的勇气,给我们印象深刻。可惜杨澄大二就赴耶鲁大学就读,而后是MIT、斯坦福,没把更多的神奇留给大家,他的牛已经成为一种神话,属于张三丰式的高手。另一位牛人就是五年来一直和我们生活学习在一起的陈世敏同学。他学习成绩一直是班内第一,而且勤奋、睿智、谦和、乐于助人。正直的人品加上令人生畏的学习成绩,逐渐成为班内图腾式的人物,我们都敬为“陈教授”。班上流传一个笑话:有人断言,课上不可能有陈世敏不会的问题,大家深信不疑。一天,某人居然号称课上回答了陈世敏一个问题,众人大惊,详问之下才知道,他的问题是“黑板上那两个字是什么?”笑话归笑话,陈世敏勤奋刻苦一直是我们的榜样,他的成绩也是天道酬勤,大家戏谑式地无条件崇拜陈世敏,实质也是对他身上所体现清华精神的一种追随。
快乐学习伴随着计23同学的成长。对知识和创新的渴望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学习与创造已经渗透到每一个同学的生活中。大五时,有一个Windows 3.1下的“挖地雷”游戏,年级里很多同学都很爱玩,我们班同学更是玩出了“花样”:几位同学查阅了生物学的资料,发现“挖地雷”的年级纪录已经接近人类生理极限,于是张剑和陶品同学突发奇想,开发了一个可以支持两个鼠标的“挖地雷”游戏,希望通过两人合作,打破这个纪录。现在看来,这样的程序已不稀奇,但当时分别通过PS口和串口支持两个鼠标,技术上算是很“先进”了!虽然这只是一个在玩游戏中发生的事情,但两位同学却在“玩”中真真实实地经历了一次软件开发的锻炼。
正是有了这种有特色的优良学风,我们班在整个年级是学习最好的,连年被评为“优良学风班”。现在每一个计23人回忆起大学时代,完全没有“苦读”的印象,更多的是汲取知识与创新的激情和集体的温馨与关爱。
和谐——温馨的大家庭
计23班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大家的感情非常好,这得益于我们班上三位首任领导:裴亚民、梁路宏和傅澜。他们在大一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组织活动、组织大家交流,让我们熟识。现在看我们大一活动时青涩的合影,弥足珍贵。之后,各任班委都尽心尽力,继续营造和维护班内和谐气氛,使得计23班一直以来给每个同学“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随着毕业后时间的推移,反而越来越强烈。
本科毕业后,杨澄同学为大家建立了计23电子邮件列表,32位同学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通报近况、讨论问题,从97年开始已经11年了。我们班同学毕业后的去向比较有特色。国内的同学清一色都在北京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聚会中心,每位同学结婚或者乔迁新居时,都会报告大家,请大家吃个饭、参观一下新居;每逢五一、十一和春节长假的“在京计23班常委会”已经成了我们班的传统。国外的同学清一色都在美国工作,也形成了经常聚会的传统。而且,如果有美国的同学回国,北京的同学都会搞一次聚会,为他们接风。随着时间推移,聚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单身到成双成对,再到下一代的加入。同龄的计算机人总是面临相似的问题、有同样的关注点,同学聚会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从工作近况到结婚买房,从育儿经验到IT产业的发展方向,一若当年的“卧谈会”。
图2 2007年国庆节在马国成家携妻带子聚会照
(说明:“元旦”“五一”“国庆”计23班都要聚会一次。2007年适逢毕业10周年,而且计23“在京常委”下一代6个孩子也茁壮成长,大家在马国成的新居举行了一次大聚会.)
慈母——钱美英老师
计23班这一和谐集体的形成,离不开我们慈母般的恩师——班主任钱美英老师。
图3 2007年“五一”同学们携妻带子看望钱美英老师(前右三)_
(说明:2007年“五一”节全班商量以在京同学和回国探亲的林玮一同作为代表,看望我们敬爱的钱老师,同时邀请了我们另外一位班主任徐伟平老师一起聚会)
大一新生9月份入学,没几天就是中秋节。钱老师担心我们寂寞想家,组织大家举办中秋晚会,一起吃月饼、做游戏,让同学们迅速熟悉起来,同时也消除了很多人第一次离家过节的孤独感。
能够遇到钱老师这样通达仁爱的班主任真是我们的幸运,她对我们的爱护和帮助奠定了我们班团结友爱的基础。当有同学生病时,是钱老师做饭煲汤,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当有同学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情绪低落时,是钱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谆谆教导,帮助他树立信心;当有同学家庭经济困难时,是钱老师帮助联系教研组的勤工俭学工作,帮助他渡过难关。
毕业后,我们经常去看望住在南11楼的钱老师,在钱老师家仿佛身处自己的家。钱老师一如既往地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工作和生活,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
钱老师就像我们的慈母。
体育——可圈可点
计23班学习成绩了得,体育活动也可圈可点。当年新生百米大赛,我们班刘杉、莫林峰、梁路宏三人进入全校前20名,先天条件得天独厚。系运会上,我们囊括了几年来的4×100米接力冠军,成果辉煌。足球是我们班非常普及的运动,在莫林峰的带领下,我们经常组织友谊比赛,胜率极高,回想当年成绩,曾经以5:0大胜后来系内的“酒井杯”冠军。可惜当时只有年级间足球联赛,没有现在的班级间联系,否则我们班绝对是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班内体育风气的普及,除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一口号的激励,也和刘杉同学的带动分不开。作为曾经的北京市跳远、三级跳冠军,他把体育锻炼的风气辐射到全班。在8号楼322住时,他开创了宿舍内健身的风气,每天晚上俯卧撑、举哑铃、拉皮筋项目繁多、热火朝天。322宿舍甚至很“嚣张”地对外喊出了“站着进来,横着出去”的口号,意思是练习很苦,不练趴下不放人。322宿舍后来被戏称为“受虐房”,其他宿舍不服气,也纷纷加入了健身竞赛的行列。
体育是培养人们具有“完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体育也是清华“育人”理念中的重要元素。体育风气在班内的普及,使每个同学都得到体魄与人格双重的锻炼,为健康的班风、学风奠定了基础,为每个人正直、坚韧的品格塑造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图4 1994年系运会后 图5 1995年冬足球队合影
(说明:1994年我班在系运会取得好成绩,之后同学合影留念。1995年秋季学期,徐伟平老师接任我班班主任,很关心班级活动,这是当年冬天,比赛前和班内足球队的合影。)
公益——内在的社会责任感
计23班所处年代,还没有现在流行的“志愿者”说法,但我们经常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大一时,我们就将节约下来的班费捐给“希望工程”,资助了一名贫困儿童。大二时,全班同学集体到西北三环工地义务劳动,一方面为首都建设添砖加瓦;另一方面也体验劳动者的辛苦,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现如今,挥洒汗水的工地已经是高架的三环路和高耸的北京电视塔,当年的劳动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表达了莘莘学子对首都建设的一份心意。大三时,我们组织多次前往松堂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看望老人,体验“临终关怀”这项崇高的事业。
那个年代,清华的环境还远没有现在的恢弘大气,满眼绿意。清华东门外仍然是一片片的荒地。我们班主动联系园林科,在东门外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50余棵树苗种下,改善了环境,也寄予了期望。当时,希望能够在10年后,看到我们亲手种下的树苗长成大树。但是,大树没长出来,倒是长出一片大楼,在我们种树的原址上,液晶大楼巍然耸立。
这些公益活动,不仅让我们为社会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也培养了每一位同学的社会责任感。
旗帜——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计23班成立之初,班上只有一位中学生党员——裴亚民,他也是全年级唯一的中学生党员。在老裴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风范——工作能力强、正派大度、学习刻苦努力、思想成熟,同学们都由衷地把他当作我们班的一面旗帜。我们这一代,接受了太多的“眩目”的党员形象宣传,反而在老裴身上,看到了朴素实在与毫无铅华。在他身上,折射着这个党的优秀特质,折射着优秀基层党员的形象。老裴像星星之火,引燃了班内同学追求入党的愿望。在老裴的影响下,梁路宏、张小平、陶品、丁音、周嫔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党员带动了优秀的班集体,优秀的班集体造就了优秀的学生干部。毕业后,张小平(大二任团支部书记)担任了将近5年系学生组长,陶品(大三任班长)已经担任系研究生组长近4年,计23班规模不算大的党员队伍,真正为系学生工作做出了不少贡献。
党建工作潜移默化带动着班内的思想建设,在老裴这样的优秀党员的影响带动下,班内正直、向上的风气成为计23的特点。多年之后,一位系领导提起计23班,第一印象就是“这个班班风很正”。
班技——“抱粗腿”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计23班学风好,课余生活也有声有色。这方面,不能不提我们的“班技”——“抱粗腿”。
“抱粗腿”雅称“找朋友”,是5人玩的“拖拉机”游戏,规则主要来源于“拖拉机”,庄家的搭档是在出牌过程中确认的,每局敌我的搭配组合都可能不一样,一般是3打2的局面,偶尔也会出现4打1的情况;5个人在敌我阵营还没划清之前,或用小利游说以合纵连横,或多得分以拥兵自重;一旦阵线明朗,又要考验伙伴的配合是否默契、能否将本方的牌型发挥出最佳的效能。每局牌都演绎着相同而又不同的故事,有时平淡无奇,有时风云乍起,有时峰回路转,有时鬼使神差,给我们学习之余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尽管是娱乐活动,大家依然秉承清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不断对规则进行完善和创新,形成了计23班独特的扑克玩法,如“迎风一刀斩”、“禁赛n+1”、“主打狂”等新术语和缜密的规则都属原创,所以称之为班技毫不为过。
毕业之后的每次聚会,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大家都会找来扑克重温一下大学时代的这项娱乐活动,边打牌边交流;有位现在创业的同学,在他的公司内部推广了计23班的班技,使之自发成为了他的员工们集体娱乐活动的项目,应该算是为他的企业文化做出了贡献吧。
事业-班级的新起点
1997年7月,我们带着迎接香港回归的喜悦,带着学有所成建设祖国的豪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紫荆花开的清华园。回顾五年的校园生活,我们计23这个集体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荣誉:122cc太阳集成游戏校优良学风班、122cc太阳集成游戏校甲级团支部、122cc太阳集成游戏“十佳”团支部、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标兵等。我们计23人深刻地认识到,过去的荣誉已经成为历史,大学毕业意味着社会大学的入学,意味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新起点。
计23班毕业之后,同学们不忘校训,在各自的岗位开创事业的新篇章。现在,有人成功创业,打造着自己的企业和品牌;有人进入银行、能源等国家重点领域,为金融信息化、能源系统信息化贡献力量;有人成为高校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工作;有人进入科学院,致力于国家高技术研发工作;有人在跨国公司,成长为项目主管;也有人在美国,从事计算机科学最前沿的研究或在Microsoft、Intel、IBM、Bank of America等跨国公司任要职。计23的事业方向是丰富多彩的,成才模式也将是多元的。我们相信,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进入什么领域,我们都将无愧于122cc太阳集成游戏的期望,无愧于母校师长的培养,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图6 1997年7月初,全班毕业合影,入学时32位同学一个都没有少!
结语
5年的大学生活,5年的计23班,大家携手走过,“一个都没有少”。我们一直认认真真对待我们周围的每个人,认认真真对待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每件事,认认真真用清华精神凝聚32颗真心。回首往事,从92年到现在,16年过去了,祖国日益繁荣,母校清华日新月异,我院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但计23班的友情却经年不变,这个集体永远留存于每个计23人的心中。
值此系庆50周年之际,计23人最想说的话就是——
“我爱清华,我爱122cc太阳集成游戏,我爱计23!”
[作者简介]张小平,男,1975年出生,内蒙包头人,1992年入122cc太阳集成游戏计23班就读,199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博士学位留系任教,现任122cc太阳集成游戏党委副书记。
[作者简介]梁路宏,男,1973年9月生,北京人,副研究员。1992年入122cc太阳集成游戏计23班就读,199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直读博,200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
[作者简介]黎利,男,1975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工程师,1992年入122cc太阳集成游戏计23班就读,199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获122cc太阳集成游戏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规划总院软件工程师。
[1] 此文由张小平执笔,梁路宏、黎利等协助撰稿,并经计23班全体同学传阅讨论,反复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