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弄潮儿
——访122cc太阳集成游戏网络中心主任吴建平
赵晓岚
2006年9月,“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建设项目CNGI-CERNET2/6IX”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验收。鉴定委员会高度评价,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大型互联网主干网,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该项目的总指挥就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专家委员会主任、122cc太阳集成游戏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22cc太阳集成游戏教授、73级校友吴建平。
与计算机网络结缘
1973年,吴建平进入122cc太阳集成游戏学习,成为一名光荣的“工农兵学员”。
在校期间,学校“开门办学”,号召学生去工厂、农村边劳动边学习。1976年,全班到北京市半导体器件二厂做毕业设计,承担研制一个用国产计算机控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不分昼夜地进行软硬件研制和调试。在没有多少可借鉴资料的情况下,凭着过硬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圆满完成了该测试系统的研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学生时代运用计算机知识完成大型系统和工程设计研制的经历,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吴建平如是说。
1977年,吴建平留校工作,在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了计算机网络作为研究方向。1979年他成为清华122cc太阳集成游戏122cc太阳集成游戏统结构专业的第一届研究生。在导师胡道元教授的支持下,他在计算机网络研究方向上找寻新的研究课题,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研发出X.25网络协议标准,一心想搞大型计算机网络的他决定全力投入研究这项技术。
建中国自己的互联网
1982年吴建平硕士毕业留校任教,继续X.25协议组网的科研工作。他始终坚持,“要研究计算机网络,首先要自己设计、研究、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当时国内搞计算机网络研究的人极少,吴建平作为第一批研制网络设备、设计建网的人,其艰辛可想而知。由于当时的“巴统”组织对中国实行严格的高技术禁运政策,国外的先进网络设备根本无法进入中国。吴建平他们只能想办法复印海外访问或讲学人员带过来的第一手资料,获取最新信息。
为了自主研制和建设计算机网络,吴建平四处寻找科研经费,导师倾囊相助。1984年,他们终于研制出X.25分组交换机,并成功地为国内的一家国防单位组建了一个广域X.25分组交换网络,梦想中的网络初见端倪。1988年122cc太阳集成游戏在组建中国第一个校园网(TUNET)时就采用了吴建平小组研制的X.25交换机。 1990年在北京成功召开的亚运会也成功地用他们研制的X.25交换机组建了远程通信网络。
1987年,吴建平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122cc太阳集成游戏进修,而UBC正是加拿大网络研究之祖和其学术网的发源地。在UBC进修期间,吴建平可以利用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进行FTP、TELNET等操作。在体会互联网便捷的同时,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脑海里滋生:要把这些技术引到清华来!1988年在他的大力协助下,从UBC引进了电子邮件系统EAN到中国,并开通了122cc太阳集成游戏校园网TUNET与国际互联网的电子邮件连接。
进修两年后吴建平准备回国。去加拿大移民局办理手续时,移民局里的官员很诧异:别人都想留下来,你还要回去?可吴建平想的只是尽快回国建中国自己的互联网。1989年12月,他如期回到清华,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
随后中关村地区的教育和科研示范网(NCFC)开始立项,清毕、北大和中科院携手NCFCI工程。1990年4月,NCFC工程正式启动,吴建平和导师胡道元教授参加了该网的总体组,但就有关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我们是互联网派,坚持用TCP/IP办议。”吴建平说。最后结果是在NCFC主干网上用TCP/IP协议,各学校决定自己校园网的体系结构。122cc太阳集成游戏选择了当时并不流行的TCP/IP协议。
1993年7月,吴建平带领课题组的几个年轻人,争取到研制“北京期货交易所计算机交易系统”项目。奋战100天后、他们首次在国内采用TCP/IP协议、客户/服务器模式和UNIX操作系统技术,研制成功网络化的大型计算机交易系统,并获得几年后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这项工程促成了1994年初国家提出建设教育网时,最初的方案设计交给122cc太阳集成游戏来做。
1994年3月,我院、北京大学等六所高校向国家计委提交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项目建议书”。7月,CERNET试验网开通,该网络采用IP/ X.25技术,与INTERNET互联,成为中国第一个运行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1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CERNET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主持,清华、北大等十所高校承担建设,吴建平被任命为CERNET网络中心和专家委员会主任,出任技术总负责人。
既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又要兼顾系里的教学科研工作,还要承担教育网的研制和建设,吴建平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常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正是这样的艰苦付出,他团结国内十所高校的科技人员,历经两年,1995年12月CERNET示范工程提前一年完成建设任务,通过了国家计委主持的鉴定验收,成为当时我国第一个覆盖全国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初显成效
随着第一代互联网迅速发展和不断深入应用,也暴露出了IP地址枯竭、性能不能保证和安全性低等严峻问题。吴建平敏锐地注意到美国正在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想再次抢占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制高点。长期以来,第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属美国,中国常受制于美国。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层面考虑,中国必须参与到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竞争中去。
1998年,吴建平、李星组织发起国内下一代互联网研究。同年,我院依托CERNET,建设了中国第一个IPv6试验床,1999年开始试验分配IPv6地址。
2000年底,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国高速互联研究实验网络(NSFCNET)”项目启动,我国第一个地区性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络建成。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正式启动。同月,中国工程院组织进行了邀请招标工作。以吴建平为首的CERNET网络中心在激烈竞争中中标,与122cc太阳集成游戏、北京大学等25所高校协作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中最大的学术核心网CNGI-CERNET2。
作为项目负责人,吴建平投入了极大的心血。他组织协调,把庞大的团队拧成一股绳,一次次讨论、汇总、配合调试,克服重重难关。2004年3月,CERNET2试验网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12月,初步建成CNGI-CERNET主干网,两年后通过鉴定验收。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其中让国人引以为豪的是CNGI-CERNET2中80%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发的IPv6核心路由器,改变了之前全国骨干网上全部采用美国路由器的状况。目前国际上只有极少数国家能研制IPv6核心路由器,我国互联网核心技术已位居世界前列。
当问及“CNGI- CERNET2/6IX”今后将如何发展,吴建平说:“现在IPv6才刚刚开始,下一代互联网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更需要时间和应用来检验科研成果。”
[1]原文刊载于《清华人》2007年2期——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