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122cc太阳集成游戏学生科协)
张玉志每次回清华,总会问问科协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现在办得怎么样。听说校科协做了很多活动,“办得还不错”,他就会心地笑笑、点点头。
虽然回清华的次数不算多,但一听到校科协关于采访旧事的邀请,张玉志毫不犹豫地就赶到了学校。这位80级122cc太阳集成游戏的老校友,身着普通黑色夹克外套,走路快似一阵风,在校团委接待室的小房间里边说话边沉思,说到当年趣事还时不时大笑几声,期间还数次从黑色公文包里拿出二十多年前的手写资料以供佐证。
他说:“我是校科协的第二任负责人,也算是第一任会长,第一任负责人可能不叫会长,是谁也不是很清楚,我当科协会长时,那时科协在学校可是最有影响的明星学生组织!后来我受学校推荐跟着胡锦涛主席(时为全国青联主席)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国访问,受到了大家的羡慕!”
科技作品展,挑战杯之源
校科协成立的第一年,大家都还摸不清楚情况,1982年成立后,并没有开展太多活动,连具体负责人都不是非常清楚。
1983年,校团委委派张玉志来接手科协的工作,“没有任何交接,团委和我说了这件事情,我就用一个礼拜搭起一个班子来,开始运作。以后几届也按照这样的会长加常委的运转模式,形成了惯例”。
这个班子里面的主要骨干成员,是来自于一个叫“系统科学研究会”的学生组织,受到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风气的影响,学生中有一个非官方认可的“未来与发展漫谈会F&D”,后来在我手上把它合法化,成立了“系统科学研究会”。这个学生组织的主要议题,逐步从开始的民主、改革、中国未来发展之路等政治方面的议题,逐步发展到系统论、控制论等学术方面。当时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并没有像现在这样明晰,大家讨论的议题比较宽泛。
为了把思想的讨论付诸具体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张玉志在接手科协后,就思考怎样发挥科协的管理作用和倡导作用,鼓励大家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张玉志和科协的同学们,写了一份关于校科协发展的厚厚的报告,堵在高景德校长、李传信书记的家门口让他们阅读,希望多争取学校层面的支持。结果出乎意料,学校拨了2万元经费给校科协做活动经费。要知道2万元在80年代初是相当大的数字,据说当时整个学生会一年的活动经费才6千元。
有了经费的支持,张玉志就开始放手办起各种活动来。“科技作品展”就在张玉志的手上第一次办起来了。
如今闻名遐迩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从清华走出去的一大品牌。最初的形式,是122cc太阳集成游戏校科协所举办的“校园科技作品展”。当初张玉志口中的“三教的小展览”,现在已经延伸成了全国最大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赛事。
由于当时打字机还没有普及,科协初期的好多资料是张玉志和同学们用铁笔刻腊纸油印的。在张玉志拿出来的材料上,可以看到当时为了办起科技展览,科协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收集论文、场地布置、校园宣传到发放奖品,一条一条的工作安排非常细致严谨,标明了哪天工作具体由哪个同学负责,团委、学生会需要配合哪些内容,字迹工整,至今还保持完好。
第一届科技作品展的作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论文类,二是制作类,三是软件类。参加者非常积极。
创新创造非创业
当时同学对“科技作品”的定义不太清晰,对某些作品的重要程度也很难把握,他举了一个例子,化学系的一位同学测出了一个化学常数,声称属于世界领先水平。张玉志就去请教了化学系的一位教授,验证这个常数的重要性。教授看后,既没肯定也没否定:“要说这个常数是不是世界领先水平,那当然也是;但是呢,化学世界的常数实在是太多了,成千上万呢,所以这个常数是不是有很大的价值,那又是另说了。”张玉志说:“这就好比我去量了一下某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我可以说我是测得最准的,但这意义多大是需要讨论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尽管当时的清华学生对科学创造的认识有很多困惑,但科协的存在对整个校园的科技氛围是很大的提升。
在张玉志担任会长的一年间,清华很多院系的学生科协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了,每一个院系科协成立,张玉志都到成立大会上发言,倡导同学多进行创新创造。在此期间,科协还办了一份专刊,为大家挑选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供传阅,在这个专刊的前言部分,有一份“创造宣言”,开头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开发创造潜力应该成为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那是一个思想刚刚解放的年代,也是一个极端渴望知识的年代。
及至今日,张玉志仍然强调学生应当多创造,在学习上保持热情。但是说起自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学生创业风潮,张玉志自有一番见解,他说:“盖茨、乔布斯的神话有很多偶然因素的结合,他们的路对我们来说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我们不能因为对这些神话人物痴迷而失去了踏实学习的机会。”毕业后人生之路还很长,只要秉持着创新创造的精神,那么创业的机会在工作之后也会有很多,张玉志从自身经历出发,觉得去大企业开拓眼界,也是十分重要的积累过程,毕竟培养自己的心态和基本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胼手胝足、人人互助
除了科技展览,科协还帮助组织各系建立实验室,这些活动在现在看来都是需要资金、人员、概念齐备才能做成的事情,张玉志和科协的几个学生就开始胼手胝足地做起来。张玉志说:“你要相信大家的热情,很多人都是愿意帮忙、愿意付出的,得有这样的信念。”
张玉志的信念不仅仅是对于科协这个组织,对于路人、普通人、陌生人,他也始终相信这一点。到1985年时,张玉志大五,虽然当时已经培养出胡胜发成为科协新任会长,但张玉志还是放不下科协的工作。在第二届科技作品展的时候,张玉志以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身份,继续在从事科协的幕后协助工作。
那一年科展有一件事让张玉志印象深刻,当时的科协主席胡胜发因为一天一夜没睡觉,就回宿舍补觉。下午要开始展览了,张玉志在三教三段与一二段之间的走廊转了一圈,当时那里是科展的场地。他惊讶地发现应该从苗圃运来的几百盆花没有运来。张玉志一下子着忙起来,但那时候所有的人员都已经安排好工作了,大家都在超负荷运转。
他只好立即回宿舍叫上两三个同学,跟他一起去校医院旁边的花圃搬花。就在清华的马路上,张玉志拦下一辆卡车,对司机师傅说:“我们是科协的,请您帮忙把花运一下。”没想到司机师傅很友好地接受了请求,拉上张玉志几个就开车去了苗圃。到了苗圃之后,张玉志立即招呼工人一起把花装了上去。到了三教马路边,把花从卡车上往楼上搬又成了问题,张玉志就站在马路边动员同学帮忙往上搬,在上课的路上帮我们搬一盆花上去。要去三教上课的同学,一人一盆,一会儿也就搬完了。
张玉志觉得“科协是能量过剩的一些人,或想折腾一些事情的人建立的一个平台。”他认为别的一些学生工作可能是学生的本分,但是科协的工作会给人一些不一样的“能量和素质。”经历“科展苗圃”这样的事给了张玉志一种信念,“相信大家内心里都是愿意做事、愿意付出的”,这样的信念一直伴随着张玉志的人生道路,从河北家乡一路到北京,到中科院计算所参加工作,再到深圳创业,走南闯北之间,张玉志都没有丢下在科协工作中赚取到的“能量和素质”。
张玉志认为在清华受到了基本的政治素质的熏陶,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做过一些学生组织的工作,受到的锻炼更加明显。他总结感受比较深的三点:一是要学会发挥一个组织的整体作用,与强调个人的自由发挥不同,个人的能力是微弱的,组织的力量要强大得多。做一些协会的工作,会有深切的体会。二是诚信的作用,比想象的要大。那时的学生组织,没有任何利益,只有付出,是赔本赚吆喝的事情,如果你没有诚信,就没有感召力,大家就没人愿意参与,也就一事无成了。三是清华的人际逻辑与其他地方是不同的,是比较先进的有特点的逻辑。合作就会产生矛盾,发现有了矛盾,就会有人主动退一步,另外一方看到后,也会主动的退一步,在新的基础上继续合作。这种人际逻辑,在工作生活中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