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魁(1964届系友)
永远梦回的清华园之三:百花山
百花山劳动是我们进入清华之后的第一课。在那里我们“挥银镐,踩云端,为首都铺下锦绣地毯”, 在那里我们这个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开始形成,在那里劳动虽然只有半个月,但却使我们终生难忘。
1958年,国庆节刚过,我们开始了入学后的第一堂劳动课,地点:京郊百花山,任务:绿化荒山。国庆前我们经过学习,知道这是大学的第一次锻炼,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10月4日那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起来了,打点行装准备起程,老同学和班里另有任务、这次不去百花山的同学前来相送,问这问那,西大饭厅前热闹非凡,我们很受感动,当时我写下了这首《相送》的诗:
早晨,东方还没启明,
绿化大军就要出征,
清华园操场人欢腾,
老同学冒寒风相送。
“新战友!
保持清华光荣传统,
团结‘互助’爱劳动。”
“放心吧,大哥大姐!
过去你们是十三陵的好汉,
今朝我们是百花山的英雄。”
百花山,位于京郊房山县,海拔近2000米,是北京地区第一高峰。有句歌谣说,“百花山,三千三”,就指这座山很高。据说,百花山的春天很美,百花绽放,成千上万朵野花,装点着山坡,绚丽多彩。
汽车出广安门向西南行驶,天渐渐的亮了,繁华的北京城已经隐去,不久就上了闻名于世的卢沟桥,过去只在书上读过它,今天终于见到了它,花岗岩的石拱桥和精美的石狮子闪过了车窗。车还是向西南行,路越来越难走了,不久车开上了河谷,沿着干涸的河床,在卵石上颠簸。一会还看到了一处大工地,巧的是这正是我6年后工作的地方。汽车继而开上了小路、开上了山坡,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缓缓而上。下午2点钟,我们到了百花山脚下一个叫柳林水的地方,汽车走的路再也没有了。就此,背上行装向大山进发了,我们经过一个大村子叫史家营,山越来越高了,我生在平原,见过的玉泉山、帽儿山远没有百花山高,第一次见这么高的山,感到新奇好玩,但是渐渐的累了。天也黑下来了,大约晚上9点钟,我们爬了40里山路,才来到海拔1000多米的一个小村庄,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秋林铺。这里的村民们住在盘旋的山间小路两旁,好像一户就在另一户的头顶上,这也算是楼吧。国庆前就上山的先遣队员和村干部把我们带到老乡家,乡亲们真热情,这里没有电,就点着油灯出来迎接,为我们引路,在老乡家安顿好了,已经半夜了。虽说是京郊,但这里很闭塞、很贫困,老乡衣裳褴褛,吃的也不好。山上有丰富的山果,红果、核桃…,红果熟透了就自己掉下来,树下红红的一片,由于交通不便,也运不出去,就这样白白的烂在地上,真可惜。在抗日战争时,这是游击区,这里的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少牺牲。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投入到劳动中去了。从小村向上远望,山峦起伏,山更高了,但树木稀少,多半光秃秃的,南面的最高峰就是百花山主峰,海拔1991米,很雄伟。我们的任务是在主峰下另几座秃山的山坡上挖树坑,待来年春天种树。树坑分两种,一种是长方形的,长约两米,宽半米左右,在山坡上一行一行的,叫“水平条”,另一种是单个的坑,相互岔开,像鱼鳞一样,叫“鱼鳞坑”。我们早出晚归,一干就是一天,中午在山上吃凉馒头就咸菜,有时连水都没有,可我能吃上一斤多。那时我们年轻气盛,一天下来累极了,但我们下山时仍唱着歌,谁也不在乎。有一次,上主峰帮助老乡背莜麦,早晨一大早就上山,快中午才到山顶,等到把一捆莜麦背下来,天都要黑了,老乡的劳动多辛苦啊。尽管同学们一天劳动下来十分劳累,晚上还都主动帮助房东干些零活。那些日子百花山经常下雨,在山上时,黑云就在半山腰,有时还雷鸣闪电,落点好像就在身边,挺吓人的。雨后下山我们就相互搀扶着,一路像扭秧歌一样,温淑琴写了这么一首小诗:
雨不停,镐不歇,
相互帮助真亲热,
队长命令已传下,
放下工具下山坡。
路又滑,泥又多,
我扶你来,你扶我,
别叫滚下高山坡,
边扭秧歌边唱歌。
半个月下来,树坑满山遍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高兴极了。当时,同学们用诗来表达我们火热的劳动和喜悦的心情。
班长顾乃平在《我这一镐》的短诗中写到:
歌声在半空荡漾,镐头起落得欢畅;
我这一镐,转变山区旧模样。
白云在山腰潦绕,红旗在云雾里轻飘;
我这一镐,改造陈腐旧思潮。
团支部书记周昌谦则写了一首叫《绿化兵》的诗:
山高,高不过英雄的心,
石硬,比不过战士们意志坚韧,
大雨,降低不了勇士们的干劲,
路滑,阻挡不住劳动者的前进。
我们是清华的坚兵,
我们是绿化的大军,
我们是共青团员,
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哪能被艰苦吓倒,
岂肯在困难下灰心,
下决心把自己炼红,
有信心做红专的主人。
百花山美,人更美。他们朴实、热情,对我们关心、照顾备至。这里许多人一辈子没下过山,没见过电灯,没见过汽车,更没坐过火车,可山上有煤,有的煤层还很浅,挖不到一米就有。来时,其他系的老师和同学带来了小蒸汽锅炉和小型发电机,从柳林水到秋林铺,他们运了3天,电机一到,同学们便和社员一 起冒着寒冷、冒着大雨打基础、安装、架线,13日晚上发电了,老乡高兴极了。山间小路、村办公室装上了电灯,虽然功率只有几千瓦,电压也不稳,灯一闪一闪的,但它总是电灯啊!后来校领导高沂等来看我们,还带来了电影放映机,在这里放了一场《白毛女》,山里的老乡翻山越岭,从老远赶来看新鲜。在劳动中,我们班同学争先恐后,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受到了表扬,这对后来优秀班集体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也都经受了一次劳动锻炼。从百花山回来,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学习。
第二年秋天,那里的乡亲们还特地送来了红果、核桃等,对我们绿化他们的家乡表示感谢,百花山人真好。我们都想再到百花山去看看,这个愿望在校时一直没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