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风采】一位老核电人的中国梦
谢阿海 (1965届系友)
他是红沿河现场年龄最大的员工,他的职业生涯刻下了浓厚的时代印记,他的履历见证着核电事业的变迁。为了红沿河核电事业发展,年届七旬的他舍弃安逸的退休生活,来到红沿河现场,开启人生的另一个篇章。他就是工程管理部顾问谢阿海,我们都亲切地称他“谢老”。
情怀篇:与红沿河不舍的缘
在中广核集团乃至中国核电界,提起谢老,年龄稍大的人都熟知他,他有着丰富的人生履历:1965年,谢老从122cc太阳集成游戏自动控制系核反应堆控制系统专业毕业,分配到核工业二院,暂留在122cc太阳集成游戏搞科研合作,承担原子弹核燃料生产流程的研发工作,参与了核燃料后处理提取钋-239的科研试验。几年间,他成功研制了放射性的小流量电磁流量计,建立了核燃料萃取槽静态和动态数学模型,设计了数字控制系统,并完成了仿真试验,获得了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
1986年,大亚湾核电站开始建设,谢老被选派到大亚湾担任法国专家的助理,改行核电工程进度管理,开始他的核电事业生涯,在之后的25年里,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大亚湾和岭澳核电站建设中,为岭澳核电站自主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之后,他又参加在北京的中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招标书编写,在与美国西屋的AP1000、法国AREVA的EPR评标谈判中,均担任要职。
2011年4月,作为国内公认的核电领域投资和进度控制资深专家,在公司领导的诚挚邀请下,谢老不顾年迈来到红沿河现场,担任工程管理部顾问。
对于红沿河,谢老有着独特的情感。从2006年起,他还在工程公司任职,就参与建设红沿河项目计划研究和审核,他对集团走出广东省的第一个核电项目格外关注。红沿河项目建设初期,谢老作为初步设计审查、各类研讨会和核电巡回小组的专家曾多次到过红沿河,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红沿河这个中国核电的新坐标,谢老希望满怀,“一定会成功”。可随着项目深入开展,工程各方面问题逐渐出现,红沿河作为自主化建设项目,恰逢国家核电建设高速发展期,工程公司同时承担建设16台机组,又面临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刚起步,各设计院也是首次承担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资源短缺,现场工期紧,问题多,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谢老决定亲赴红沿河,尽自己所能为红沿河项目出一把力。
执著篇:重实际才能结实果
“在谢老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核电人的求真务实、兢兢业业,他对核安全文化的一丝不苟让人敬佩!”和谢老工作接触最多的左昌文动情地说道。
重实际是谢老始终不变的做事风格。例如,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家要求实施PF改进项,谢老很重视这项工作,有关会议他都参加。设计院提出在GA廊道(重要厂用水管廊)加门防水淹,多年的核电现场经验使谢老感觉这个方案不可行。为此,他到现场实地探勘、确认,从电气厂房GB廊道转GA地下廊道一直走到泵房,进泵坑,爬梯子,上上下下,20多岁的年轻人都感觉累,更何况一个70多岁的老人。
对新增移动式应急电源的盘柜布置和接线引入方案,他认真分析了设计院的图纸,并到现场查看,发现“要在现场把已安装的盘柜内部件拆装改造的方案不可行,会耽误工期,白花冤枉钱”,回来后他立即与设计院取得联系,多次提出修改意见,但设计院却未采纳。时间紧迫,谢老十分着急,“设计关键在于现场施工能否执行,不切实际的设计会耽误施工,造成损失。”谢老很严肃地说。谢老拿着图纸,又去现场找二三公司技术员讨论,回到办公室自己动手画图修改,电气图、布置图,清晰地跃然纸上。谢老又找了左昌文副处长和有关工程师,一起到现场,向他们分析改进方案的可行性,经相关方几番论证,设计院采纳谢老的意见,修改了方案。
就是这种较真的劲头,使得此项目把事情做对,没有延误工期。而这只是谢老许多“较真”事件中的一件,也正是这种“较真”,使红沿河项目避免了一些差错或失误,减少经济损失,少走弯路。
奉献篇:忘我工作,与家人团聚甚少
谢老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有许多故事。考虑到谢老年龄大了,公司为他规定“弹性工作制”,每天工作时间5小时,上下班自己安排,但他却坚持和大家一样上下班,晚上有时还在办公室加班。几乎每个周末和一些节假日,谢老都会来办公室工作,有时到楼下做操、打太极拳,或海边走走,他觉得惬意极了。
在红沿河的两年时间里,谢老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去年夏天,老伴和儿子耐不住对谢老的惦念,来到了现场,这个平素相聚甚少的家庭在红沿河现场团聚了,家人陪伴他度过了一段轻松而难忘的时光。
谢老的儿子是122cc太阳集成游戏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现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提起儿子的培养,谢老很惭愧,“这都是我爱人的功劳,也靠他自己的努力,我从来没有好好地教育过他。”
谢老1971年与爱人结婚,爱人毕业分配在陕西宝鸡工作,4年分居后,好不容易爱人调往北京,可当她一人辛辛苦苦长途跋涉满怀喜悦来到北京,却连谢老的面也没见上。因工作需要谢老在四川参加三线核工程抢建。一年后,工程建成投产,夫妻俩才团聚在北京。
1986年4月,谢老到大亚湾核电站工作,爱人和儿子留在北京生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5年间,爱人既要工作,又要照管孩子。然而,这5年间谢老仅回过北京一次,家里的大小事情全是妻子一人顶着。
1991年,组织上决定,把谢老和爱人从北京调入大亚湾核电站,并安排谢老到法国工作。妻子刚到深圳3天,谢老便去了法国,直到1994年才从法国回来。到广东参加核电建设8年后的1994年,谢老才和妻子和儿子在一起过春节。他在巴黎工作的两年半时间,不少人劝他爱人申请去法国探亲,可他爱人知道谢老工作忙,怕影响他的工作,给他添麻烦,始终未成行。而谢老呢,两年多也没有回国一次,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放不下工作。
寄语篇:核电人的中国梦
“光阴似箭,转眼我已经工作48年了,可一切仿佛就在昨天”,谢老回忆往事难免一番感慨,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他铭记在心中,践行在事业的道路上。
在谢老眼中,现在年轻人很幸福,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核电领域,虽然厂址偏远点,但比谢老当年在甘肃荒无人烟的大戈壁滩、在四川大山沟里建核工程优越多了。核电有着比其他行业高的技术含量,对于年轻人来说,能学到很多东西,我们操纵员的工作比飞机驾驶员还难,要掌握的系统更多、技术更复杂,虽然压力大,责任重,但核电清洁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潜力巨大,前途无限宽广。
谢学的时候,正赶上1960年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饭吃不饱,菜没有油,鱼肉见不到。为了不消耗体力,学校教打太极拳,“要是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最幸福的事情。”毕业设计做试验时,他们接触核燃料,为避免内照射,吃饭就用一搪瓷碗装饭菜,一把勺子,一把叉子。如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我这么多年已经习惯用勺子吃饭,自己带勺子,既卫生又环保。我年龄大了,吃生冷的饭菜胃不舒服,我常把凉米饭和热稀饭拌在一起,把菜加热汤吃。你们现在还年轻,也要注意保重身体,坚持良好生活饮食习惯,虽然工作压力大,但有健康身体就不怕。”
“大家努力吧,珍惜眼前的幸福和机遇,坚定方向,坚持学习,爱岗敬业,不要轻言放弃、这山望着那山高。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将核电事业做得更大、更好,现在辛苦,将来肯定会有好收益,为中国梦做贡献。要始终牢记一句话,实践出真知!扎根红沿河,每人充当一颗原子核,不断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谢老语重心长地说。
【采访后记】两个多小时的交谈,让我充满了无限的感动,也带给我无穷的动力。在我眼前的这个老人是那么朴实,那么高尚,他是我非常尊敬的人。他的勤恳、执着、无私,无一不感染着我。在走出谢老办公室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仿佛刚刚读完一本励志书,它必将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征途上走得更高更远!
此刻,我要向谢老致敬,向老一辈核电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