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 勇于攀登
——忆参加911机的研制
谢树煜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大会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亲自领导制定了“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发展计算机等新兴学科作为紧急措施纳入计划。
1956年6月在中央关怀下,我院率先成立计算机专业。为了满足国家急需,计算机专业一、二、三、四个年级同时开办。当时我在清华动力系念二年级,1956年7月转入计算机专业三年级,为了补上专业基础课的差异,学校决定暑假不放假,我们在三院教室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当时专业名字学习苏联取名“数学计算仪器与装置”,简称电子计算机专业。我们的班号称为“计91”班。1956年8月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研究所。1958年8月1日,科学院计算所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研制成功以磁鼓作存储器的103机,每秒运算速度30次,并全力以赴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的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在当时形势下,清华怎么办?
在中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指导下,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推动下,1958年下半年122cc太阳集成游戏党委对全校科研做了全面规划,提出了1959年科研的十二个主攻方向。把研制目标与104机相当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列为第十一项,这个项目被称为“911任务”,这台计算机被称为911计算机。参加这个项目工作的负责人前后有凌瑞骥,金兰、王继中、房家国等。对校系领导所确定的高瞻远瞩的研制目标和计划,我们计9班同学以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面貌,全力以赴地投入911机的研制。
1958年作为五年级毕业班的计91班成为该项目的骨干力量,参加研制工作的还有计0、计算数学专业数0等班级。911任务的总体目标与苏联科学院的BЭCM大型快速计算机(我国型号为104机)相当,每秒运算速度1万次,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调试,器材立足国内。
接受任务后,首先学习苏联БЭСМ机的有关技术资料和逻辑图纸,并于1959年初派计9班学生去科学院计算所作毕业实习,1959年7月派计0班学生去738厂(北京有线电厂)作生产实习。向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师付学习,为研制工作打下基础。
设计阶段大体在1959年完成,包括总体设计、逻辑设计和插件线路设计。总体设计先做需求调研分析,根据使用部门要求,决定机器字长、精度,根据用户解题类型决定机器指令系统、存储容量和存取速度及其它配置。
911机设计为二地址定点计算机,字长31位。因为器材和技术上的限制,内存储器容量是2048字,地址位数12位(用11位),操作码6位。没有设置浮点指令,原因是初次研制,希望减少机器设计的复杂度。指令系统是根据用户需要决定的,含全部定点指令,浮点计算是用子程序实现的,能够满足使用单位要求。
这些与104机有很大不同,机器总体指标的改变,特别是指令系统的改变,意味着必须自己重新进行机器的逻辑设计。
在采用组合逻辑控制方案的计算机中,指令系统的变化,必须重新设计控制逻辑,包括拟制每一条指令的操作时间表,写出每一控制命令的逻辑表达式,进行综合化简。几百条控制命令,不能有丝毫差错,其困难程序是任何设计调试机器的人员都有切身感受的。
运算速度还决定于采用的器件和线路,104机采用苏制大八脚电子管,911机器材必须立足国内,当时北京电子管厂(774厂)从民主德国引进的先进的花生管生产线刚投产,这种电子管体积小、耗电省、工作频率高。911机决定采用国产的花生管,意味着全部逻辑单元电路,包括“与门”、“或门”、“反相器”、“触发器”、“跟随器”、“整形器”全部单元线路必须重新设计定型。这项工作不但影响机器的运算速度,还决定整机的稳定性,是整机可靠工作的基础。
内存储器单元还影响机器的速度、造价和可靠性。104机采用进口的铍镆合金绕制的磁环存储一位二进制信息,工艺复杂,造价较高,当时还需进口。911机采用新研制的铁氧磁芯作存储元件,体积小,造价低,但大量的十几万颗磁芯,电磁参数性能的一致性,就是一个难关,需要严格的从大量的磁芯中筛选淘汰。后来718厂帮助提供未经测试的磁芯,但筛选与磁芯板的穿线工作,还要靠清华自己解决。另外技术上需采用补偿磁芯改善读出信号波形等有些问题要解决。
911机内存容量较小,但配备有两台磁鼓、四台磁带机作为外存储器,虽然速度较慢,但容量上完全可以满足解大型题目的要求。应该特别说明的是911机的全部外部设备,包括光电输入机和打印机都是清华设备制造厂的师付们亲手加工。911机生产过程中,在图纸资料和器材方向还得到738厂的有力支持。
1959年主要是911机设计阶段,1960年是生产、安装、分调阶段,1961年进入联调,调试中遇到一些困难,主要是运行不够稳定。特别是当时国家面临三年自然灾害,进入调整局势。有些同志身患浮肿,学校决定要劳逸结合,注意身体,按热量办事,911机进入稳定性调试阶段,经过三年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努力,经过长期稳定性测试,解决不少矛盾,1964年“五一”通过长时间的考核验收,宣布研制成功。一台有20个机柜、占地150平米、耗电20千瓦的庞然大物在我们手里实现了。
911机投入运行后,在许多工程和科研项目中发挥了很好作用,如大型水电站坝内应力计算、大型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动态稳定计算、光学镜头计算,飞机机翼截面计算等。工程物理系在科研任务上需要配合试验,进行上千个方案的计算比较。每个方案从参数的计算到椭圆方程求解,即使利用电动计算机也得四个人忙一个月;而在911机上两分钟就算好了。第一批200多个方案本来需四个人忙200个月的计算任务,在911机上总共只花了8个小时。又如电机系承担某大型电力系统运行方案试验研究,需要进行动态稳定的计算、若在交流计算台上计算,每个方案需12小时,要完成全部计算就需100多天。而有关部门要求很急,要求一个月完成很难。后来在911机上计算只十几个小时就得到了结果,精确度也很高。
911计算机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自行设计生产的大型计算机。在研制过程中还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计算机人才,培养了经过真刀真枪磨练的三届毕业生,为清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清华计91班29人,1959年获校先进集体称号,毕业分配时留校14人,其他大多数人分配到航天部、二机部,走上国家急需的工作岗位。
[作者简介]谢树煜,男,1936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市,教授,1954年考入清华动力系就读,1957年转入计算机专业计9班,1958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系统专委会副主任。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85~1989年负责建设烟台大学122cc太阳集成游戏,获山东省政府记功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