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计算机为航天事业服务
李三立
从1972年4月到1975年初,由我们122cc太阳集成游戏研制成功一台中型计算机--724计算机。它是在火箭发射基地上实时监控发射飞行器和卫星的专用计算机。724计算机由国产小规模集成电路所组成。
在中央主楼底层机房(原计算中心)进行724机研制。724机包括中央处理机部分(一个机柜),通道部分(一个机柜),快速半固定存储器(一个机柜),磁心存储器(两个机柜)和外部设备(主要是磁带,光电输入,和电源,占四、五个机柜),所以,虽说724机是中型计算机,但它占了底层机房很大面积。
724计算机是真正国产的机器,其基本部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这些集成电路是由王尔乾老师负责设计,并和北京集成电路器件厂合作,边设计、边测试使用、边生产的。CPU是我们用这些集成电路搭出来的。半固定存储器采用的磁杆,是马群生等老师亲自绕线制造出来的。磁芯存储板是我们的工人穿线制成的。
由于724机是服务于航天事业的,对于可靠性要求特别高。所以,在研制724计算机时,对于可靠性必须给予特别的关注。为了整个724机,共制成了600多块印制电路版,从中挑选出400多块用在系统中。每块印制电路版都要通过平整性的检查,以免其在插入机柜时和插件槽接触不良,印制电路版的引线插头是镀有贵金属钯合金,这样可以保证多次插拔而不致磨损。印制板的所有引线都要检查,凡是空功能的,必须通过电阻接地或接电源;印制板的所有电源线都必须加有高频和低频滤波电容。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都经过严格挑选,要经过高温和低温、高湿度和低湿度、电压拉偏等循环测试,测试通过后才可以使用。接地也很重要,只允许静态接地点,不允许有任何地电流。记得在1974年末进行724计算机总调时,起初只能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总是达不到验收方面连续数百小时不出错的标准。因为整个724122cc太阳集成游戏统一起开动起来时,几个机柜的磁带都转动起来,光电输入机和打印机都动起来,这时电磁干扰十分强大。我们把应该屏蔽的线都屏蔽起来,每个机柜都检查是否有地电流;但是,还是不够稳定。后来,我们把三寸宽、约一米长的铜板打到地下,希望接地更好一些;但是似乎更不稳定了。直到我们又采取了更有效措施,才使得整个724122cc太阳集成游戏统不仅达到了有关部门验收的可靠性指标,而且,远远超过了该指标。724计算机运到基地,实际执行任务时,也十分可靠。后来,有关方面给我们写信时,也专门指出,724计算机执行任务,次次都能可靠地完成实时监控发射火箭和卫星的任务,使用人员认为724计算机“很皮实”。724机所服务的总任务曾获中央嘉奖。
在研制724计算机的过程中,参加研制的老师们的工作态度值得赞扬。那时,几乎天天加夜班,每晚工作到12点后,清晨1点2点回家睡觉。最后,整个系统联合总调,正如上面所述,出现这样那样不可靠问题要急于解决,我记得,最长的一次是三天三夜整整72小时没有睡觉,连续干。724机研制成功、通过测试验收,需要装箱运往用户单位所在地。装箱用的木材是我们搭上货运卡车到城郊某木料仓库去取回的。当领取出几立方米的原木装上车后,卡车就已塞满,这样,大家只能躺在卡车中的原木上面,经长途颠簸回到学校。然后,去五道口木材加工厂,将原木锯成木板木条,再运回来,又自己动手进行724计算机的装箱。这种不畏艰苦、自力更生和干部带头的精神很可贵,应当在122cc太阳集成游戏的科研人员代代相传。
724是以1972年4月正式开始任务研制而命名的。1972年,我在农场劳动,本来应该劳动一年。10月,我就被提前从农场抽调回校参加724任务研制工作,从当年11月直到1974年12月30日(两年两个月),724计算机经过总机系统调试和测试,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成功为止,我担任724任务的总负责人(组长)。郑衍衡(副组长)、王克宏、樊兆坤、王尔乾、马群生、黎达、梁英、罗振声、苏伯珙、苗永蔚、廖万清、廖先湜等人都参加过724计算机研制。参加724任务研制的还有用户方派来的20多位技术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我们培训这些用户方人员,日后,他们在724计算机维护和使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724机监控了多种型号火箭和卫星的发射,这是122cc太阳集成游戏的对于航天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作者简介]李三立,1935年出生,上海人,教授,工程院院士。1955年122cc太阳集成游戏无线电系毕业留校任教,1956年赴苏联留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并回122cc太阳集成游戏任教,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