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清华自动控制系成立50周年,也是我们68届毕业40周年。回忆起四十多年前在清华园那丰富多彩的生活:紧张的学习、学工劳动、专业实习、下乡劳动、文艺社团的演出和活动……,许多生动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在此,仅写下某些点滴记忆,还都是挺有意思的事。那是令人难忘的青春记忆啊!
追寻清华梦想
上高中三年级时,老师让我考中国科技大学,我说要考清华;有的老师动员我考别的系,我说就考自动控制系。考清华自动控制系是我的梦想,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记得高中毕业前夕,学校组织我们参观清华校庆,在大礼堂观看清华文艺社团的演出。在我心中“那是一场多棒的演出,就像专业文艺团体一样”,让我既兴奋又羡慕,如弓舞、灯舞、还有女生小合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得从礼堂出来,在拥挤的人群中碰见我初中同班同学苏文漪,她问我打算考哪所大学,我说“就冲文艺社团这台演出,我也要考清华。”这就是我考清华的初衷之一。
那年代,计算机学科在国内还是门新的学科,清华是全国重点的工科大学,自动控制系又是个新系,还设有计算机专业,那自然而然是很有吸引力。况且,我姐姐在中科院计算所工作,她的工作对我的专业选择起了很大作用。我就是一直想学工科,并且,还一直想要学计算机专业,也就朝着考清华自动控制系的理想奋斗着。这正是我考清华的初衷之二。
后来,果然如愿。1962年,我走进了清华园,踏入了自动控制系,分配到了属计算机专业的自805班就读。
宿舍趣事拾零
我们上大学那年,我们系的新生有两多:高干子弟多,农村同学多。当时,我们女生住在新斋。我和刘涛(刘少奇的女儿),姬巧玲(姬鹏飞的女儿),林立衡(林彪的女儿豆豆)恰好住在同一个宿舍。1962年~1963年正是国家三年灾害时期。她们虽然是高干子弟,但很多表现和趣事,说明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度灾荒。
林立衡的身体不好,所以,她有时不在学校住,但是数学课和英文课她准时来上。记得有一次,警卫员来替林立衡交团费,和我们一起坐在宿舍的桌旁闲聊时,有人拿出林立衡的副食本,(当时国家发给每个大学生一个小副食本,凭此本可以买一两芝麻酱等)。当时,刘涛就跟警卫员说:“把副食本给我吧,我可以去买那一两麻酱。”警卫员随手就把小副食本给刘涛了,并说:“你拿走吧,我们部队不缺这。”我真感到有些奇怪,国家主席的女儿竟然也没有副食吃。还有一次,我从家里带了一些炒面(就是把面粉直接放在锅里炒熟,随后,只要拿开水直接冲成面糊,就能吃。),有一天早上,我晨炼回来,遇见刘涛和姬巧儿(我们当时都这样叫姬巧玲),她们说:“我们刚才吃了你的炒面”,我说:“没关系,吃吧”。我想在国家三年灾害的困难时期,就是国家主席,外交部长家里也是没有什么吃的,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度灾荒。还有一件事我记得特清楚。大一下半年,我们搬到六号楼住了,刘涛铺位是在我上铺。那些年,每逢“五一”,“十一”,我校学生队伍都参加天安门广场游行。当天要很早起来,提前到达天安门附近,等候好几个小时,才轮到我校方队游行通过天安门,接受国家领导人检阅。学生食堂前一天就准备了熟鸡蛋、面包和小咸菜等,发给大家,作为第二天的早饭和中饭。1963年“五一”前一天也照例如此。到晚上睡觉之前,刘涛说:“我向你们宣布我已经把鸡蛋全吃完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我还记得,有一天夜里,在6号楼里有人喊“有小偷”。我们大家都起来了,在楼道里寻找,要抓小偷。楼道里没发现生人,有人就说:“是不是从天花板跑了?”我就看刘涛顺着墙上的铁梯爬上天花板,并且走到天花板里搜查。过一会儿,只见一条腿从天花板上伸了出来,吓得我们赶紧让她下来,怕她整个人掉下来,当时,她的表现还真是挺勇敢的。
那年代,给我留下的记忆是:这些高干子弟不搞特殊化,在校的学习或其他一切活动,都和大家一样参加,而且要表现得更好。
难忘实践杂忆
当年,清华提倡是作为“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它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以众多的学时学习理论,但也十分强调实践训练,一贯要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清华上学期间,除了基础课、专业课,还有很多实际动手的课程。因为是工科学校,每个同学都会安排上金工课,要学习车、钳、铣、刨,还学了翻砂铸造。在学校参加这些学习,对我来说受益匪浅,大大增强了动手能力。那时,毕业生参加工作后,要求首先去当工人农民。上金工课学了手艺,让我很快就适应了工厂的工作。相比之下,我的动手能力绝对高于其他学校毕业的同学,为此我也是很自豪的。上金工课我记忆特深,学校各系是轮流安排金工实习,那时,只要看见满身都是机油的同学,那就是在上机工课;若看见满脸黑灰的学生,则是在上铸工课。学钳工后,要参加考试。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块45号钢材,把它锉成一个锤子。加工操作的姿势要求正确,锉出的“活”要四面平,前端是斜面,加工完成后,再打上自己的学号。至今,这锤子我还一直留存着。
我们的专业实习是在一个暑假里。我被安排到自控系112机的试制车间,制做脉冲变压器。脉冲变压器生产过程:先把磁芯浸漆,放在一个板上,用电风扇吹干后,按一定的圈数比绕漆包线,最后,各组线圈之间用摇表测绝缘电阻,合格后,可以交给下一道工序。为了加快浸漆后磁芯风干的速度,我还到文艺社团做道具的仓库去找了些木条,钉成一个架子,将浸过漆的磁芯穿起来再用风扇吹。这样,就可以一次晾比较多的磁芯,而且漆还干得快。当时,试制计算机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的。那时的计算机体积很大,一个脉冲变压器就有近0.8立方厘米。112机是继911电子管计算机(第一代机)之后,我院研制的晶体管计算机(第二代机),当时能参加第二代计算机的试制工作,我们感到非常新奇和自豪。
文艺社团琐记
1962年我们刚进校,我就报名参加舞蹈队并被录取,文艺社团生活成为我清华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其中若干琐碎事件和细节的印象极其深刻,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难以忘却的记忆。
1、最深刻的演出记忆
1963年元旦前,舞蹈队要搞一台舞蹈晚会,队里分配我参加《鄂尔多斯舞》的演出。我非常高兴,那是我在中学时就非常喜欢而熟悉的舞蹈节目,而且,至今还百演不衰。我刚进校不久,和高班的老队员都不熟悉,我参加演出的舞蹈又是每场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所以,在前面节目演出的时候,我只能怯生生地在清华礼堂的后台,帮他们看着衣服,默默地观察看着舞蹈队的前辈们。他们热情高涨,互相帮助,很多道具服装都是自己做的,例如,《罐舞》的顶罐就是大家用纸糊的,衣服也是自己用彩旗缝的。我深深的钦佩他们,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能在122cc太阳集成游戏的礼堂演出,我特别激动,真的就像做梦一样。所以,这次演出留给我记忆也特别深刻。
2、最难忘的生日礼物
从大一下学期后半段,我到文艺社团集中生活,清华文艺社团一直的宗旨是“为党宣传,永远战斗”。舞蹈队是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同时又充满关爱和温馨。在舞蹈队集中生活的几年中,我深深体会到全队的同学互相帮助、积极向上。团组织在生活上、思想上和学习上关心着每一个人。1964年,我过生日就收到一份最难忘的而且非常有意义的生日礼物。
我和舞蹈队的苏文漪(无8班的同学)同一天生日,都是11月15日,她正好比我大一岁。我们过生日的前几天,在食堂吃饭时,当时的团支部副书记胡锦涛叫住我俩,说支部经过研究,队里决定送我俩一件有意义的生日礼物。我们还很惊奇,“那是什么礼物呢?”,原来是到人民大会堂观看《东方红》。大型歌舞《东方红》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15周年大庆,由周总理亲自任总导演的大型歌舞,10月份正式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人想直接去人民大会堂看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的大型歌舞啊!为我俩过生日,队里把仅有的票给了我们,我们能身临人民大会堂观看《东方红》演出,非常激动,也深深感到舞蹈队团组织对我们的关爱。
3、全团合作大汇演
为纪念“12.9”学生运动,清华文艺社团搞了好几台节目,进行文艺会演,并且各队都互相支援,把原来清华文艺社团的节目重新排练。我记得,我参加一个大型诗表演,有其他各队的二三十人参加,我和同队的王新生任领颂。诗表演表现的内容是:同学们参加建设十三陵水库工程时遇见险情,同学们和水利工人一起在工地日夜奋斗战胜困难的情景。当演到同学们手挽着手,团结一致奋勇与洪水斗争时,清华大礼堂的台上,让大家的劳动实景再现,搞得尘土飞扬,我们个个情绪激昂,每每此时总会收到观众热烈的掌声。
至今,领颂的朗诵词和表演动作我还记得很清楚。诗表演领颂词是:
水利工人气盖天,
摘下星星撒江边,
南水北调人造海,
长江黄河手中牵。
水利工人力无穷,
搬来座座幸福峰,
拦住满库黄金水,
洗尽人民万代穷。
4、在“四清”宣传队
1965年9月,我们下乡参加“四清”。“四清”之前,65年的暑假大家就都没有放假,参加“四清”的文艺社团同学在学校里排练了一台文艺演出,准备一下乡就给农民演出。因为,只有去“四清”的同学参加演出,所以,全团各队互相支援,打乱了原来各队的界线。我也被“赶鸭子上架”,参加了话剧和评剧之类的演出。临下乡前,在校内有几场“四清”宣传队出发前汇报演出。当时,有个节目是《恶狗坟》,其中有一个非常恶毒的地主婆,叫“三水狼”,排演时,一直是舞蹈队的王新生演“三水狼”。可是,偏偏在演出的那几天,王新生有事没来,队里临时让我来演。说实在的,表演话剧之类的节目对我来说,绝对是弱项,但对于组织分配的任务,从来是不加任何考虑,就能接受。这样,我就临时去救场了,下午排练晚上演出,上台前连彩排都没有过。当化完装一看,那叫一个难看啊!涂满白油彩的脸上打了一个大黑痣,在绸褂外面还套个大背心,手里拿着绸手绢,在音乐声中踩着小锣点横着就出来了。当时,就听到台下一片哗然,我清楚地听见我班同学在台下面嘀咕,“这不是咱班的嘛”。尽管我演的可能不好,这也是我第一次演这种节目,但我还是尽力想把这个地主婆演好。
还有一个节目,我也是被“赶鸭子上架”。我从来没演过评剧之类的节目,京剧队演出评剧《夺印》片断,让我演何书记老婆,喊“何书记,吃元宵啦!……”。还有一些唱段,说实在的,我都不知自己怎么演的,怎么唱的。四清宣传队下乡的第一场演出是在延庆县永宁镇礼堂,礼堂里挤的水泄不通。演出后的第二天,我们在村里问几个小孩,我们都演什么节目了?小孩们竟然能准确的说出我演了《红绸舞》,还演了《夺印》等,并能准确地说出其他同学的演出节目。我真的很吃惊,说明当时偏远山区农村很需要文艺演出丰富生活,而且非常认真的观看我们的演出,因为连我自己都不知《夺印》我是怎么下台的。
补记:今年是文艺社团成立50周年纪念,我同我们队的老队员(平均68周岁)在清华东操场举行的纪念晚会上又一次演出了《鄂尔多斯舞》,气氛很热烈,受到观众的好评。
文艺社团成立50周年纪念,在纪念晚会上又一次演出了《鄂尔多斯舞》
[作者简介]刘筱桢,女,1945年出生,湖北人,高级工程师。1962年入自动控制系自805班就读,校文艺社团舞蹈队队员,1965年曾随团到延庆县参加“四清”运动,1968年毕业后,先在塘沽盐场劳动锻炼,直到70年3月回天津市内,先后任职于红星工厂、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中环122cc太阳集成游戏统设备有限公司和前锋122cc太阳集成游戏统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2000年退休后,还在前锋计算机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