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向上和团结进取的精神

2018.07.21 00:00

积极向上和团结进取的精神

--计九三的回忆

赵琦 完强 徐挺 朱新育等计93班同学

计九三在清华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九名从全国十五个省市考入清华的佼佼者组成了计九三这个充满活力的集体。作为122cc太阳集成游戏在文革后招收的第二批应届毕业生班级,计九三很快便在全校脱颖而出。先后被评为校系三好班级、北京市优秀集体和清华优秀毕业班。

是什么使这个集体如此不同呢?“是一种精神,”一直担任班干部和各项活动主要组织者的李春回忆说,“是一种积极向上和团结进取的精神。”

计九三入学之初,正值文革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时期。百废待兴,人心思变。虽然和当时的同龄人一样面临着许多的困惑,大家却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全国还在为真理标准讨论的时候,全班同学走向农村调研,切实感受改革开放给饱受文革浩劫的农村带来的变革和希望。曾任团支书的赵琦还依稀记得当时的调研:“大家都是学习上的尖子,被人称为‘天之骄子’。每个人都怀着实现四化的理想走进校园,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家不满足只待在课堂里。记得当时借住在村里的小学,大家就着烛光彻夜交流。调研内容早就忘掉了,但那种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却一直激励着我们。”

二十九年过去了,计九三班毕业生积极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亲身经历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崛起。心中永远难以忘怀还有那点点滴滴往事。

校园点滴

完强、徐挺和朱新育曾先后担任过计九三班班长。完强是班里最早出国留学,也是班里最早在国外创业的同学。作为PivotLink Corp创始人和技术总监的完强,在美国西雅图创业已有十年。回想起清华学校生活对自己未来事业和生活的影响,完强最有感触的是计九三班集体在艰苦和高压竞争环境中孕育的向上精神,最主要地体现在对自己身体的挑战和在事业中敢于创新和拼搏:“我们在清华的几年中可遵循的系统教育材料甚少。不论是专业课、学英文、锻炼身体、彼此有效地交流沟通,大部分要靠同学们自己摸索。很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互相支持的环境,使我们不仅从他人身上学到东西,也使自己更加从容地掌握自己未来的命运。”

金亿创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同学,也是当时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之一。被大家称为“小金豆儿”。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加拿大任主任结构师的金亿创,己成功完成了基于软交换机的GSM、CDMA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支持几十个到几百万个用户,已被广泛地用于农村,企业,救灾,远洋以及军事国防等领域。“其实工作上用到的知识并不是直接在学校里学的,” 金亿创博士谈到,“然而在清华培养起来的学习方法、学习精神却一直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学习新的知识,适应新的环境。特别是我们搞计算机技术的,必须做到边工作边学习。”

现在加拿大Hatch工程公司任主管工程师的赵琦博士,毕业后主持的工程项目已遍及五大洲。实现了大学时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回忆大学生活,感慨最多的是清华老师的影响和清华对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最具挑战的学科,”赵琦博士回忆说,“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已经领略了计算机领域知识更新换代的挑战。大学毕业后,计算机领域更是日新月异。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其实很少能在工作中用到,但是真正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是清华老师对我们的影响和在清华培养的坚实功底。石纯一教授是我的大学毕业指导老师之一。石老师化繁为简的风格对我影响很大。记得当时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最优汽车运输调度系统,石老师带着我们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在现场,指导我们在复杂的情况下抓住问题的要点从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在我现在的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林尧瑞教授是我的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林老师严谨的作风使我终身受益。当时的研究课题是智能货船装载系统,林老师带我们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的港口和码头,为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调研求证。这种风格一直在影响着我,我也在用这种风格指导我的学生和年轻的工程师们。”

李春、李勤和张新是班里仅有的三位女同学。在清华被称为“沙漠绿洲”。现任美国Bloomberg LP金融软件主管设计师的李春曾在清华学习工作十年。回想出国留学和工作十九年走过来的路,李春深有感触:“在清华培养起来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让我能够面对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和挑战。清华教会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清华锻炼了我领导才能;清华传授给了我团队意识。所有这些在工作挑战中缺一不可、难能可贵的素质是我能够成功到今天的砝码。”李春同学虽然身在异乡,却时常想念着母校。九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匹兹堡ANSYS工作期间,她和当地清华校友创办了匹兹堡清华校友会,并担任了第一任会长。每次回国探亲,她都会回控制教研组看望曾培养教育过我们的老师们,保持了九三班和教研组的联系。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国报效祖国。

现任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技术主管的李勤同学,在九十年代初研发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块8线数字电话委托语音卡,被广泛的应用于中国证券市场。近几年主要负责交易所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李勤对清华、对计九三印象最深的就是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记得在读大二的时候,由于李勤臂力不足,铅球总达不到体育合格标准。当时任班体育委员的张伟同学,为使全班同学“一个不能少”都达标,每天下午一到锻炼时间就找李勤练臂力,先是练举砖头,一块、两块、三块……,然后,再练投掷动作,一天、两天、三天……,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李勤终于达标。计九三就是这样一个注重集体荣誉、注重共同进步的集体,就是这种精神,使得计九三班能够获得校系三好班级、北京市优秀集体和清华优秀毕业班。也正是因为经过了这种精神的熏陶,使得李勤在工作中时时注重团队协作,和她的团队一起踏踏实实为中国的证券市场作贡献。

何家龙、闫保民、郭民、禤闯和邢建平是班里最早下海搏击的同学。早在八十年代初,他们便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现为加拿大兴科电子公司老板的邢建平,回忆5年的大学生活,最感激的是班主任叶臻老师和辅导员贾培发老师:“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8小时之外,甚至是在职责之外,为我们九三班付出辛劳。献血时叶老师在家为我们炖鸡汤(肉当然也全给我们吃了),假期经常请不回家的同学家中作客;贾老师深夜耐心地聆听学生们的困惑,还得把自己的香烟搭给我(们?)。在如家长般慈爱的老师们的关怀下,我们怎么会没有积极向上和团结进取的精神?”说到创业,邢建平更是感念清华“猎枪与干粮”的教诲:“困难重重中,手中的清华牌猎枪总会让我信心满满。”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创始人徐航,大学毕业后主攻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学位。“作为122cc太阳集成游戏毕业生,学习医学知识时比较辛苦。”徐航回忆说,“自己的逻辑推理特长没有发挥,需要记住大量的东西却没有太多的为什么。当年听老师说有用,也就学了。工作之后才知道这些知识有多么重要。”迈瑞创立于1991年,此前,徐航曾在医疗设备产业工作,也做过相关的研究。“当时中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医疗电子行业。几乎所有的医疗设备都是靠进口。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没有人相信本土企业会闯出一片天地来。但我却觉得越是在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我们越是要做点事情,于是就创办了这家公司。”16年过去了,迈瑞已经同时在监护、医学影像、生化分析和血液细胞分析这四大领域取得突破,四大领域均有成熟产品推向市场。目前,迈瑞的出口已经占公司销售额的50%以上,产品销售已扩展至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超过2300人。“任何一个产品,没有国内厂家参与竞争,价格就不可能降下来。由于迈瑞监护仪,B超等产品的大量推出,近10年来,国内此类医疗设备大幅度降价六成以上。迈瑞的崛起,使得国际品牌的价格直接下落50%,使得普通消费者直接受益,这是迈瑞的最大贡献。”

张朴是计九三的体育健将,大学毕业后进入北大继续研究生学习:“清华的严谨和北大的开放让我终生受益,它让我极具创新又拥有严谨思维。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一生之座右铭。”毕业二十多年,张朴发扬体育健将的精神,先后在深圳、海南、美国、香港和北京等地工作创业。曾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杰出科技贡献奖,并发起和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ISP互联网服务公司—瀛海威通信有限公司;发起和参与创建了新型宽带网络电信公司—中国网络通讯公司(小网通);发起并主持开发了中国最早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女娲计划”;发起和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一批电信虚拟运营商业务公司,业务覆盖两岸三地—互联通网络科技公司;是中国IT业中最早一批学会使用资本杠杆实施业务整合和企业重组的经营者—成功打造了上市公司AsiaNet。近年来将目光转向移动互联领域,开创性的做了一家手机平台软件公司(后易手给目前全球第二大的GSM芯片公司,07年出货1亿7千万片),并涉足多个资本项目。

说起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双筒猎枪”精神,现任教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章伟雄博士深有感受。正是靠着在清华培养的坚实基础和广博能力,章伟雄博士从事过许多人工智能不同领域中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一本研究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并担任三个人工智能主要期刊的编委。章伟雄博士目前又闯入了计算生物学领域,靠着清华的团队精神,他目前正与许多生物学家合作研究复杂的人类疾病和生物能源。

现在美国思科公司从事网络安全研发的李达,赋诗表达了对大学生活的怀念。李达的诗也反映了许多同学对母校、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

我愿回到简朴的宿舍楼。

在十点半后点燃蜡烛,

伴着一曲乡间小路,

在梦里呼吸荷花的幽香。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

我愿踏上青青的小径。

迎着她清丽的目光,

在那凝满露珠的秀发上,

插上一朵洁白的玉兰。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

我愿邀上你和他。

推开实验室的大门,

让灵感在荧光的跳跃中,

翻腾出创造的辉煌。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

我愿栽下一排榴莲。

把五年的生活植入树根,

待来年秋风吹来,

那金黄的果实定会飘出记忆的芬芳。

聚会花絮

二十九年弹指一挥间。计九三班毕业生正在步入中年。事业有成,生活富足。虽然大家生活工作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城市,但计九三的纽带却把大家紧紧地连在一起。

场景一:一九九九年美国黄石公园

一九九九年初,在清华工作的张伟授权从美国回国探亲的李春寻找“失散”在国外的同学。其实在此之前,同学之间就有小范围的聚会和各种各样的联系,现在经李春一呼百应,竟在一个月内联系到了全班几乎所有的同学,其中近半数在北美。发电邮、打电话不能满足大家渴望聚会的心愿。趁热打铁,赵琦等同学果断发起九三班入学二十年、毕业十五年后的第一次有记载的聚会。

那是在世界著名的美国第一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景色秀丽,引人入胜。在北美地区的九三同学携家带眷,从加拿大、美国东、西部赶来。还有万里迢迢从中国赶来的徐航。十多年未见,读研深造、出国留学、艰苦创业、历经沧桑,大家聚在一起是何等的激动。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道不尽的心里话,抒不尽的喜悦情。谈生活、谈事业,更多的是回忆大学难忘的日子。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关心,大家几乎能记住大学里发生的每一件事,小到伪造会餐券,大到毕业设计。

一群清华学子黄石公园聚会,所获得的感受丰富多彩:有赏心悦目的赞美,有敬畏和惊诧的感叹,有肃然起敬的沉思,有惊险恐惧的刺激,有对大自然威力和宁静的领悟,还有悲喜交加的经历。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没有经历上山下乡“土”插队,而经历留学创业“洋”插队的八十年代“新”一辈。

场景二:二零零二年清华

二零零二年底,李春同学利用假期回国探亲,并抽空回控制教研组看望曾培养教育过我们的老师们。当时正赶上教研组筹备二零零三年师生新年晚会,九三班接到教研组的热情邀请。

数九寒天剪不断九三班和教研组的凝聚力。在深圳工作的李勤、上海的徐挺、外地出差的禤闯和在北京的张伟、李新友、闫保民先后来到了联欢会现场。听说九三班同学要来,已退休的老教研组主任张毓凯老师冒着风雪前来了;校党委副书记,当年我们的辅导员张再兴老师来了;班主任叶臻老师来了;贾培发老师来了;老师们都来了。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所有教过我们的老师没有忘记我们九三班,甚至能够叫出我们在场同学的名字。

热情,激情,亲情交织在一起,禤闯同学更是感慨万分,向在座的全体师生发出了我们九三班的心声。他说:“离开清华的十八年中,有什么样的烙印在我们身上,使得不断有人问我是否是清华毕业的?”他也一直探索这个问题,最终他悟出了结论:是清华,是清华的老师把清华的价值观传授给了我们,让我们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将清华的精神发扬光大。这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后,我们九三班的同学和教过我们的老师为在场的全体师生们献上了一曲流行在我们八十年代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是的,我们在毕业的酒会上有过约定:二十年后在清华相聚。

二十年过后,终究如愿以偿矣!

当年,计93班同学主楼前合影留念(左图); 20年后,返校的计93班同学相聚清华园,并与老师们合影留念(右图)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