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付出 同时我们拥有

2018.07.21 00:00

我们付出 同时我们拥有

——记述的三件事

赵天寿

一、奋勇抢救落水儿童

那是1993年10月1日中午时分,天气阴冷,我沿颐和园万寿山后湖边小路正赶往与家人约会地点,突然发现前面的湖心有一名4-5岁女孩正往水下沉(她落水原因不知道),女孩全身湿透,无力挣扎,也不哭叫,四周空无一人。不得了,孩子溺水了!万分危急,救人要紧!我赶紧跑向前,甩下手中的相机,来不及脱下衣、鞋,只身跳入水中,湖水很深,一跳下去水就没过了我头顶,我奋力浮出水面托住女孩往岸边游,竭尽全力把女孩送上了岸。这时,我精疲力尽,全身湿透,已无力爬上岸,只是用手扒住岸边石磊。过了一会,幸好有一群过路游人,他们拉我一把才上了岸。那天很冷,我瑟瑟发抖,记不住众人说了许多赞扬的话。女孩的父母闻讯赶来,对我千恩万谢,他俩十分关心我,并坚持打出租车送我回家。我觉得女孩已被惊吓,又受了寒,我关照他们赶快送孩子回家,在我的坚持下,孩子家长采纳了我的意见。我脱下了湿透的上衣,换上了孩子父亲借给我的一件夹克上衣,带着一身泥水独自赶紧回了家。

第二天上午,孩子全家三人来到我家,这时我才知道孩子的二位年轻家长是总参三部计算中心的现役军人,名叫王振方、赵青。他们十分敬重和感激我,说道,这次如果没有我救,后果不堪设想。他们要拿出重金酬谢,我为他们的一片真心感动,我说,见到有人危难,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扶危救困,这是为人处世之道,我是一名老教师、老教授,更应当这样做。最后我还是婉言谢绝了他们。

这件事过后我没有向同事、亲友说过。可是不久,我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校广播站和校报先后宣传和报道了我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我才知道王振方夫妇向我校领导写来了一封感谢信(王振方、赵青给校领导《感谢信》)。信息传开后,先后有多家新闻单位采访我并在媒体上对我救落水儿童以及我的生活、工作、学术活动等多个层面作了报道:《北京日报》(题“老教授跳水救儿童”)、《科技日报》(题“老教授勇救落水儿童,获奖金捐助希望工程”)、《中国教育报》(题“有一种付出叫拥有”);母校122cc太阳集成游戏,在《新清华》(题“要培养有高尚道德的技术专家”)、《清华校友通讯》(复31期)(题“从赵天寿教授跳水救儿童想到的”)。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和院党委在1994年7月1日作出《关于嘉奖赵天寿教授的决定》,在1994年9月6日全校教师节大会上大力表彰了赵天寿教授并颁发给《见义勇为奖》荣誉证书和奖金1000元。我把1000元奖金送到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郑重地捐献给了“希望工程”,救助偏远山区因贫困失学儿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4.9.11颁给捐赠《证书》,)。

二、中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

利用卫星作气象观测预报,具有实时、动态、形象、定位准确和气象要素多元化展示等系列特点,对于气象灾害和险情的监测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气象卫星监测预报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经济、国防、交通、农业等方方面面,它与常规气象观测预报优势互补,不可或缺。气象卫星工程应用技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世界瞩目的先进技术,当时只有美国等极少数西方国家掌握并成功应用于轨道气象卫星对全球(以美国本土为主)气象观测预报。

我国政府极其重视气象卫星事业,七十年代末国家立项,投资建设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资料接收与处理工程(国家“711—5工程”),由国家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承担国家“711—5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与气象服务任务。

1983年6月“711—5工程”正式启动时,我奉命调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任副总工程师,并与钮寅生、章仁为、范天锡等四人一起被任命组成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班子。“711—5工程”是一项大型、综合、投资大、技术难度高的系统工程。在1983—1987年工程的自主研究、设计、实施、运行共四年期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克服了许多困难,自主创新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问题,如:星地对接,信号校正与处理,地标定位,多台异构主—从机和470多台套设备(前置机、通信机、图形图像等设备)实现“三站一中心”(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观测接收地面站,北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控制与处理中心)全国联网,大量实时轨道数据的传输与接收,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多元图象产品的生成与展示,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气象服务等,我们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

1987年末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成功投入运行,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气象卫星观测预报,中国气象卫星工程技术躋身世界前列。中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三、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计算机工程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是我国首次成功举办计算机信息化的国际大型运动会。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计算机工程是我国为1990年9月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而建设的国家重点项目之一,由北京市政府组织、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工程建设总指挥部直接领导,建立了由王继中(北京市软件中心副主任)、彭一苇(北京工业学院122cc太阳集成游戏副主任)、赵天寿(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信息管理系系主任)、高林(北京联大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田国兴(冶金部计算中心副主任)等清华50—60年代学友和杨宗霖、何长青等同志组成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计算机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领导班子,带领十三个参建单位、共218人工程队伍,通过近三年(1988.1—1990.11)团结、协作、紧张、创新与奉献,出色地完成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计算机工程的自主研发、实施、运行和服务全部任务。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计算机工程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具有四大突出特点:

⑴目标定位高。要建立一个集计算机、 网络、通讯和应用软件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为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提供优质服务;要求在功能、性能、规模、服务和使用效果上,超过1984年洛杉矶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第二十四届奥运会计算机信息化水平。

⑵系统功能强。应用软件由八大子系统构成,业务覆盖面广,包括全部比赛项目、场馆、参赛团队、新闻媒体。提供赛制、赛程、日程的安排编制,现场成绩的采集与处理,信息的查询、统计与分析,比赛成绩与信息的发布,国内外新闻服务等前台业务;对参会各类人员和奥组委官员提供注册、发证、食宿安排、交通、办公等周到完善的后台服务;运动会的安保工作采用了高新技术。

⑶工程实施难度大。分布在北京市城远郊和外地(秦皇岛)近60个场、馆、中心、饭店,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的新闻点等宽广的地域,需将700多台套计算机、网络和通讯设备联成网络,并实施全系统控制和监管。在计算机联网技术尚不成熟、电信资源极有限的80年代,以有限的资金建成了信息网络系统,并保持运动会期间无一差错。这骄人纪录在国内外传为佳话 。

⑷技术有创新。面对33个比赛场馆现场竞赛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在大数据量、实时、高速、并发要求,运动会计算中心主机系统处理能力和通讯信道资源将可能不堪负重,此乃全系统的成败问题。总设计师班子创造性地提出了现场机与中心主处理机采用“集中—分散二级计算模式”(比90年代提出的Client/Server计算模式更早),替代传统的“主机—终端集中计算模式”,成功地解决了中心主机接收与处理面临的瓶颈问题。

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计算机工程的成功,当时享誉海内外,为中国争了光。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计算机工程指挥部(正、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及有功人员,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作者简介] 赵天寿,1937生,广西桂林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入清华动力系,1957年转入工程力学数学系数0班就读,196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计算中心)工作,曾任软件研究室副主任。1983年 调国家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任副总工程师,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副总设计师。1987年调中央财经大学信息管理系(现信息学院)任教,曾任系主任,兼任财政部部属院校校园网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现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聘任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专家。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