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不缀 诲人不倦

2018.07.17 00:00

耕耘不缀 诲人不倦

——记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122cc太阳集成游戏教授张钹

陈永红

张钹教授由于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的重大贡献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教授现为我校122cc太阳集成游戏教授,博士生导师,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一)

1935年3月26日,张钹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市的书香门第,祖父乃清朝秀才,为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曾创办敦睦小学于清河书院,父亲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张钹从小在浓厚的家学氛围中耳濡目染,学习成绩突出。1953年张钹报考我校,以数理化三门满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以“三个一百”闻名于家乡一带。

入校时张钹就读于电机系电机电器专业,1956年因建设新专业需要,转读自动控制,1958年作为国家第一批自动控制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工智能领域在国际上也是50年代才兴起的新兴学科,我国7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张钹教授是我国这方面的首批专家之一。1978年他作为负责人之一,筹建122cc太阳集成游戏人工智能控制的教学与科研方向,此后便辛勤地在这片园地里耕耘。

张钹教授的主要贡献是提出问题分层求解的商空间理论,通过代数的方法,系统地解决了不同层次求解空间的问题表达、复杂性分析、不同层次空间之间信息、算子及推理机控制等的相互转换关系。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统计启发式搜索算法,基于拓扑的空间规划方法以及基于关系矩阵的时间规划算法等,极大地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专著《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全面总结了他在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中的成果,其英文版于1992年由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North---Holland) 出版,中文版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高校出版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

澳大利亚专家Ronald Walts计算机杂志The Australian Computer Journal 1995上对《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英文版)的评论为:“这是一部在重要研究领域的优秀著作”。美国学者Harold S. Stone 认为,张钹教授等在统计启发式搜索等方面的工作,是“最近几年中国学者作出的很多有意义的贡献”,“将新一代计算技术的前沿向前推进了”。

基础理论扎实是张钹教授的学术研究特色,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他积极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1987年至1994年他担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智能机器人以及主题专家组成员,在智能行为的微观建模、知识工程、神经网络、智能机器人以及人一机交互等应用技术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其中,根据商空间理论建立的导航路径规划的商空间方法,在国防科工委等支持下正进一步开发成实用技术。

鉴于张钹教授卓越的科研成果,这些年来他先后被授于ICL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

30多年来,张钹教授一直任教于我校,自198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已培养出15名博士生,其中已有1人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人被评为教授。他还指导了两名外国博士生。

在博士生培养中,他特别注意培养他们不畏艰难的献身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及团结互助的群体观念。他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术上,他一直工作在第一线,课题抓得准,着眼点高,对博士生的指导具体而详细,并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做人方面,他不计名利得失,始终以乐观的态度,昂扬的精神状态等待生活与工作。在成绩面前,他把它归功于整个教研室的团结与协作。在待遇方面,他首先为年轻人创造稳定的生活条件。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正是张钹老师良好师范的写照。1992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校先进工作者,以张钹教授为首的实验室博士生指导小组,也被评为博士生指导先进集体。

(三)

在繁重的科研与教育工作之外,张钹教授好担任了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和机器人两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辑等职务,他的生活是忙碌而紧张的。受其祖父与父亲的影响,他从小遍读《诗》、《书》、《红楼梦》等文学著作,中学时被老师称赞为“文理皆通”。此外,他承继了母亲的艺术细胞,对音乐、绘画均有爱好,据说小时候乐感极好,琴音响过便能写出谱子。欣赏高雅音乐成了张钹教授的一大爱好与享受。 音乐使他沉醉,使他奋进,也使他谦和,使他平静。如今他正以饱满的热情,为祖国的科学与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原文刊载于《清华校友通讯》1996年总33期——编者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