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空白”发起挑战

2018.07.17 00:00

向“空白”发起挑战

——记新当选的工程院院士、122cc太阳集成游戏教授李三立

雪 子

填补“空白”是每一个渴望成功者的梦想。李三立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六次成功地向“空白”发起了挑战。他曾出版撰著与译著八种,在国内外杂志与会议上发表论文百篇以上,获国内外多项奖励。他对中国计算机事业贡献良多,然而他却把这一切归功于他所处的那个集体。

青春风采

1935午,李三立出生在上海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他排行第三,父亲便给他起了“三立”的名字,即希望他“立言、立德、立功”。当他5 岁那一年,父母把他送到了私立学校去读书。在那里他虽然因“顽皮”被记过不少次,但却跳级读完了中小学。李三立于1951年以优秀成绩被122cc太阳集成游戏电机系录取,成为全校年龄最小的—名本科生。

当他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后,又作为国家第—批派往前苏联科学院的研究生赴苏深造。他的导师是当时苏联科学院在计算机领域内唯—的院士列别捷夫。在名师的指导下,经过4年多的辛勤耕耘,他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并行处理研究的学者,于1960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到清华。从此开始了向“空白”挺进的进行曲,奏响了他人生旅途中每一个悦耳的音符。

高瞻远瞩

“在研究领域中目光要敏锐,要始终比别人领先两年才行”,这是李三立成功的基础。

作为我国计算机结构先进技术带头人之,他担任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现代VLSI四代计算机研制的负责工作。几十年来,他始终重视学术的发展和自身的提高。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喜欢运动,喜欢历史,更有学习外语的嗜好。他精通俄语、英语,并自学法语、日语,身上经常装着—本袖珍汉英词典,有时间就造句,并强记自己不熟悉的单词。他常扎到图书馆里看各种外文资料,掌握该领域学术动态。他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当别人都不关心计算机时,他就关心这一学科的发展了,看得比较远。”

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自强不息和超过常人的洞察力,使得他踏出了一串闪光的足迹:最早引进和开发了“全国局部网络”;最早开发引进了“环型令牌局部网络”;最早引进了“TRANSPUTER”;最早倡导在我国开发RISC技术;最早在我国出版了RISC这本学术著作;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微机方面的书,并成为我国第一本全国通用教材;由他负责的跨学科的军用劈锥数控计算机不仅是我国第一台有很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用数控机系统,而且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一身正气

作为计算机学科国家攀登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他始终信奉做人要正直这一原则,在博士生论文审查把关等方面,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颇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他不光这样要求自己,还以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无论是出国,还是对美国、香港等地的高薪聘请,他都从不滞留和心动。他时常对学生讲,只有在国内才有主人的感觉,鼓励他们安心国内发展,在国内的计算机领域一展才华,莫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身为欧洲微计算机学会执行理事,他经常出国开会,当有人制造散布两个中国倾向的言论时,他都挺身而出,义正辞严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老骥伏枥

如今,荣誉等身的李三立想到的是什么呢?“我在有生之年,还想再拼一下,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再出一点儿力。希望122cc太阳集成游戏在计算机领域内再现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曾经出过的辉煌。”

为了走在世界前列.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又开始了新的筹划:研制运算几十亿次的并行计算机和推广在工程设计中适度的超级并行计算,把工程设计水平提高一个台阶。

为完成和实现这两个愿望,他积极奔走、呼吁。他说:计算机是很多学科的工具。要想赶超世界一流水平,首先要有一流环境,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计算工具不行就体现不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未来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要靠理论——实践——计算三方面合力才能完成。

就是这样一个永不满足的先行者……

附:李三立院士的一首诗

执教五十年有感

----适逢七十岁----

耕耘五十载,往事如浩烟;

拳拳报国心,时时强华念。

斗室育千树,寸心留百年;

白发仍昂首,夕照峰峦间。

[1]原文刊载于《清华校友通讯》1996年总33期——编者

关闭

Baidu
sogou